:::
《蒋》剧的成功,正是因为在当前极端贫瘠的戏剧文学状态下,让戏剧重新回归了文学。(南京大学艺术硕士剧团 提供)
城市艺波 Cities & Arts

南京大学《蒋公的面子》 再现戏剧「里子」的重要

由南京大学学生温方伊编剧,将一则流传校园七十年的传说改写成的剧本《蒋公的面子》,上演之后颇受好评。该剧成功的原因是让戏剧重新回归了文学,也让人省思目前中国剧坛花大把钱在一流设计、二流导演、三流剧情的怪现象。

由南京大学学生温方伊编剧,将一则流传校园七十年的传说改写成的剧本《蒋公的面子》,上演之后颇受好评。该剧成功的原因是让戏剧重新回归了文学,也让人省思目前中国剧坛花大把钱在一流设计、二流导演、三流剧情的怪现象。

近来的海上剧坛,虽然刚颁过几个重要奖项,演出却也热闹非凡,几出以知识分子为主调的剧作,掀起了票房评价不一的论战,有的是以知识分子的理想如《志摩归去》或以强调软弱和欲望妥协的《驴得水》,有的直接点评读书人的尊严为题,例如《蒋公的面子》。看戏的都明白,这无非是以读书人为话题,编剧们放下身段的自我调侃,舒一口针贬时政的恶气罢了。特别是以引用老蒋的面子为发想,刻划读书人里子的剧情,剧场效果当然是极好的,这出非沪上自产自销的外地货,除了引起的个人褒贬喜好的不同对话之外,一些业内剧界人士,更以此剧来自校园创作的水平,作为沪上商业剧坛水平下滑的标准,另一方面,此剧数度入沪赚取了超高人气,又引来了,「没有表演,没有导演,没有舞美,没有音乐」的严厉批评。

流传南大的轶闻

这是一则南京大学七十年前流传的传说,一九四三年蒋介石担任中央大学校长的历史背景,想请几位教授吃年夜饭,以安民心。目前任教南大教授吕效平,在去年出了这道课题要学生发挥,借以纪念南京大学一百一十周年校庆,时念大三的温方伊遂编写出《蒋公的面子》一剧,作为学年论文课业。剧情中以胡小石为原型的夏小山,是一美食家,战时物资缺乏,所以很是惦记宴席上的菜肴,但因公开批评过蒋,怕人指责言行不一,因而犹豫不决;另一位来自陈中凡的原型人物时任道,也有不想去的理由,他的学生参与游行后被杀害,对蒋的理念很不认同,却因有藏书流落在外,想藉饭局之机运回身边……胡小石、陈中凡与汪辟疆并称南大中文系三老,不过编剧真真假假地搅动历史和传说,虚构了第三位人物的卞从周,倒是乐意赴宴的拥蒋派,这则当年的八卦只留下几许的传说,如今铺展成完整的剧情,其中不乏令人叫好的尖刻争论对谈,呈现知识分子的思辨精神和追求独立的人格。

校园剧冲破商业线

去年五月第一次登台,该剧只是校内不售票的演出,随后欲报名参加中国剧协在上海办的校园戏剧节,组委会拒绝此戏,而后吕效平索性自行复演,口碑叠加场场爆满不断加演到卅场,他说被剧协拒绝,不是行政上的疏漏,而是根据他们的思维逻辑,此戏受到欢迎,不是其中出现了抗战和文革的悲剧,而是人性中不可能改变的悲剧和喜剧性,接受了普世的戏剧价值观,让戏剧回归到戏剧。

有导演,有舞美,有音乐,就是一部好戏了吗?《蒋公的面子》这部戏成功的原因,正是能在当前极端贫瘠的戏剧文学状态下,让戏剧重新回归了文学,不再是花大把钱在一流设计、二流导演、三流剧情的怪现象,除了剧场性,戏剧的另一条出路是文学性的,奖项和票房不是戏剧的面子,精神和品格却正是戏剧的里子,而有太多自称奇迹的作品最终让观众在首演之后否决。《蒋》剧仅有五万元人民币制作费,却能打破戏剧圈这种现象,又成功地巡演全国,预计目标是一千万的票房,看来,由面子带头的集体反思,留给当代文化与思想界的辩题,早已远远超出了一部校园戏剧所能承受之重。

广告图片
专栏广告图片
欢迎加入 PAR付费会员 或 两厅院会员
阅读完整精彩内容!
欢迎加入付费会员阅读此篇内容
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
Authors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