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观众边用餐边看戏,在西方剧场是很少见的(在东方传统剧场倒是很正常)。近期皇家宫廷剧院的新戏《美食家》,让观众在剧场中享用三道餐点,搭配剧情进行,让一杯即食扁豆汤,串起剧中人物的儿时回忆。而剧中也穿插现下最受瞩目的饮食议题,让人看戏吃喝之外,让人省思。
「今晚要吃什么菜?」「今晚要看什么戏?」这两个问句都让人充满期待。
厨房和剧场的相似之处,在于它们的无限可能。即便是同样的道具和材料,不同的主厨就是有本事调出不同的味道,「同款就不同师傅」。在许多英国剧场,虽然没有严格禁止将饮料食物带进观众席,但大部分时候,观众除了喝点饮料、顶多吃些冰淇淋外,极少在看戏时饮食;倘若能够将「进餐」和「看戏」结合,该会是什么样子?
「尝」鲜之外 也省思粮食议题
这点子被实践过数次,例如从英国喜剧《非常大酒家》Fawlty Towers改编的剧场作品,就曾在爱丁堡艺穗节演出。演出场地是间餐厅,观众的门票内含早餐,餐点包括英式燕麦粥和黑布丁,由演员扮演的古灵精怪服务生、强势的老板娘和留著小胡子的老板,在送餐空档还会即兴演出、与观众互动,相当有趣;巴比肯中心曾上演的《摇篮曲》Lullaby更大胆地把座椅换成床垫,邀请观众带睡衣来看午夜场剧场,在动物及歌声中入眠,隔天早上醒来,再供应早餐。两个愿望同时满足,适合喜爱冒险尝新的观众。
皇家宫廷剧院(Royal Court Theatre)推出的新戏《美食家》Gastronauts,剧名意指勇于尝鲜的食客。剧场空间化成餐厅,买票时还可先看看菜单,确认没有什么会导致过敏的食材。票价偏高,含三道餐点索价卅英镑。观众进入场内,会被要求喝下现场的酒吧提供的饮料,搭配现场迷幻的灯光与布景,让人有误入梦游仙境的感觉,也让人想到近几年流行的分子料理,幻化味觉,挑战人们对食物的既有印象。剧情中,让一杯即食扁豆汤,串起剧中人物的儿时回忆。食物带给人们的从来都不仅仅是「填饱肚子」,怎么吃、如何吃、何时吃,都是文化中的重要元素。
而剧中也穿插现下最受瞩目的饮食议题。不仅仅是「进餐」本身,从产地到餐桌,食物的生产、供给与消费,一直都是重要的课题。让人记忆犹新的,是英国稍早的「马肉汉堡」风波,以马肉制成的食品,伪装成牛肉在超市上架;就在《美食家》上演不久前,媒体披露英国最大的超市「特易购」(Tesco)每年浪费三万公吨的食物,引发讨论,也再次促使大众关注食品工业过度生产、促销及食物保存等议题。结尾时对「食物银行」(Food bank)的著墨,也呼应了关于粮食分配、贫穷等社会问题的思考,使得整出作品多了批判与反思的力道。节庆时节来临,剧场同时也鼓励观众进场看戏时,携带家中多余的、不易腐坏的食物,可捐给剧场合作食物银行,让更多物资可以分配给需要的人。
评价两极 「口味」各有所好
《美食家》作品的特殊体验,也让许多观众想一探究竟,票券早早就销售一空。然而这出作品的评价两极,《每日邮报》的评论毫不客气地批评看戏时提供的餐点口味,并说他看完马上就来根巧克力安慰肚皮;反而是观众观赏过后在推特上的好评不断,看来这出戏也不是每个人的菜。《美食家》对于公共议题的相互呼应,也借由观众的参与,唤醒对议题的关注和意识。
下回会在剧场吃到什么呢?不妨一块儿来期待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