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ohan Persson
-
伦敦
皇家莎士比亚剧团《爱的徒劳》 海岛情境下探索莎剧当代意义
上个月是莎翁生日,其出生地史特拉福于4月20日那个周末举行许多庆祝活动,而皇家莎士比亚剧团(Royal Shakespeare Company)的莎剧《爱的徒劳》(Loves Labours Lost)也同时于该周开演。剧团的新任联合艺术总监哈薇( Tamara Harvey) 和艾文斯 (Daniel Evens)在 2023年 6月上任,年初宣布了今年一整年的剧码,《爱的徒劳》作为新剧季的首档节目,大家都拭目以待。 《爱的徒劳》是莎士比亚早期的喜剧,也是其数一数二棘手的作品,因为通篇剧作都在玩弄语言,大部分喜剧元素都来自字汇的多重意义,有点类似台湾人喜爱的谐音哏,令人觉得慧黠而会心一笑。但这是四百多年前的作品,许多文字现代人已不再使用,或现代人对这些文字的理解不同于伊莉莎白一世那个世代的民众,因此要能让现代观众理解这出戏已不容易,要让人「会心一笑」更是挑战。
-
伦敦
马修.伯恩演出新舞作《午夜钟声》
马修.伯恩的最新作品《午夜钟声》灵感来自作家汉密尔顿的系列小说。伯恩在表演艺术界极受欢迎,因此很容易让人认为他是「主流」作品的创作者,但以此角度观察伯恩的作品,则可能会忽视一直以来支撑他所有创作极富颠覆性的美学。
-
四界看表演 Stage Viewer
舞台设计令人惊艳 以写实映照超现实
年过八旬的英国知名剧作家邱琪儿创作不辍,时有新作与旧作同时搬上伦敦舞台,今年二月则有其两部作品《远方》与《一个数字》分别在丹玛仓库剧院与塔桥剧院上档,且受多数剧评人肯定,或许跟令人惊艳的舞台设计有关,两者都借由写实、甚至怀旧的场景,烘托作品中的科幻、超现实元素。
-
伦敦
惊悚间谍剧《安娜》 让你透过耳机听见东柏林的秘密
由剧作家琪克森和声音设计师瑞翰兄弟共同创作的《安娜》,是一出以冷战为背景的惊悚间谍剧作,舞台上的密封玻璃盒内是主角夫妻位于东柏林的公寓,观众可以看见其中人物的一举一动,却只能透过耳机,听见主角安娜所有的对话与每个呼吸为庆祝柏林围墙倒塌卅周年而作的这出戏,充满著历史氛围及因秘密而产生的恐惧感,让观众体验共产主义生活中的表里不一。
-
焦点专题 Focus
在花都翩翩起舞 朝梦想阶梯步步迈进
从乔治.盖希文的管弦乐曲、金.凯利主演的电影《花都舞影》,到编舞家克里斯多夫.惠尔顿制作的全本音乐剧《一个美国人在巴黎》,我们可以窥见不同时代、不同领域的艺术家,对于盖希文的曲作、对于这个故事所产生的共鸣与想像。这出获得东尼奖最佳编舞、最佳编曲及最佳音乐剧灯光、布景设计等四项大奖肯定的作品,将在台中国家歌剧院的邀请下首度原装来台,届时观众可以跟著四位剧中的主角,一同翩翩起舞,踏上在花都追求梦想的阶梯
-
伦敦
普立兹奖剧作《冒汗》 确定转战伦敦西区
描述美国中部、以劳工阶级为主的城镇,三位在同一工厂工作的好友,如何因工业困境与美国梦消逝而使友谊破碎的普立兹奖剧作《冒汗》,去年底由丹玛仓库剧院搬上舞台,由莉奈特.琳顿执导,因一票难求、好评连连,确定将在今年六月转战西区上演。
-
伦敦
杨维克新总监第一个剧季 以《第十二夜》与民同欢
伦敦知名的杨维克剧院,近期展开由新任艺术总监夸梅.奎厄玛规划的第一个剧季,他选择了改编自莎翁作品的《第十二夜》,也是他以总监身分在杨维克执导的第一出戏。这个版本的《第十二夜》是由九十分钟的音乐串连改编而成,首演于纽约公共剧院,而此次的英国版更狂野与尖锐,除了将舞台背景改设在伦敦的诺丁丘,也邀请杨维克剧院所在社区的合唱团与演员参与,展现奎厄玛所带领的杨维克将是平易近人、具有同理心、慷慨并包容的剧院。
-
四界看表演 Stage Viewer
影像形式丰富 导演观点阙如
英国合拍剧团导演赛门.麦克伯尼新作《影像中的孩子》,改编自好莱坞制片人罗伯.艾文斯的同名传记,麦克伯尼以多媒体剧场的形式,演绎好莱坞的影业生态,也呼应艾文斯大起大落的人生,如电影虚幻一场。但过多的影像,填满了舞台,却给人看图说故事之感,剥夺了观众的想像参与;花了两个半小时说了一个故事,却似乎什么都没说,导演的观点,淹没在过多的形式中
-
城市艺波 Cities & Arts
康柏拜区《哈姆雷特》 预演开始话题不断
因为主角班乃迪克.康柏拜区的高人气,巴比肯中心制作的《哈姆雷特》去年票券开卖就创下秒杀奇迹,八月初终于开始预演。因为太受瞩目,连媒体也不顾与剧团间的默契,抢先刊登评论与剧照,甚至看预演的观众也违规拍照、录影,就是想在社群网站中抢得爆料先机,致使班乃迪克.康柏拜区还要亲自出马呼吁:大家别再拍了啦!
-
焦点专题 Focus
茱蒂.丹契 八十岁女神 英国剧场的传奇
你当然认识「007」电影系列里的M夫人白色俐落短发、双眸犀利穿透就是在电影中如此逼人的茱蒂.丹契。纵横影坛拿奖无数,她的一身表演功夫,可是扎扎实实来自剧场从莎剧、音乐剧,到各式各样的当代剧本,年逾八十的她,迄今仍活跃于舞台,十月还要在伦敦西区剧院区演出《冬天的故事》里的宝琳娜,有了她,就是演出的票房保证!
-
艺号人物 People 加拿大旅英编舞
家马利芬特 在诗意的光影中起舞
诗意的光影中,人的动作或沉或急,行云流水一般从容这是罗素.马利芬特的舞蹈,富含东方禅意。这位芭蕾出身,在现代舞领域大放光彩的舞者/编舞家,对身体的动作探索充满热情,而长期学习太极,也让他的动作语汇有著不同于其他编舞家的流动与沉缓。与芭蕾天后西薇.姬兰一同演出两人经典的双人舞作PUSH,马利芬特的诗意舞步,将首度在台湾展现。
-
城市艺波 Cities & Arts
戏剧写未来 《查理三世》反思君主立宪
查尔斯王子是英国史上最久的王储,剧作家Mike Bartlett的《查理三世》King Charles Ⅲ,以「未来剧」方式,想像女王驾崩后的英国政局,这出深刻处理政治议题,演出后颇获好评。借由新闻自由引发的宪政争议,《查理三世》让观众借此反思君主立宪制度的功能,和民主价值等课题,也重新思考人民对国家元首的期待。
-
城市艺波 Cities & Arts
皇家宫廷剧院《美食家》 带观众来场饮食冒险
让观众边用餐边看戏,在西方剧场是很少见的(在东方传统剧场倒是很正常)。近期皇家宫廷剧院的新戏《美食家》,让观众在剧场中享用三道餐点,搭配剧情进行,让一杯即食扁豆汤,串起剧中人物的儿时回忆。而剧中也穿插现下最受瞩目的饮食议题,让人看戏吃喝之外,让人省思。
-
特别企画 Feature
麦克.格兰迪奇 经略有道 艺术与票房双赢
演员出身的导演麦克.格兰迪奇,特别注重在排练中给演员空间,并且在意要为剧场观众带来「难忘的一夜」,亦曾担任两个剧场艺术总监的他,或许也因此能成为一个成功的剧场经营者。除了经营有道让雪菲尔剧院度过难关、让丹玛仓库剧院成功享名,创作上也备受奖项肯定,虽被视为接掌英国国家剧院的接班热门人选,但现在自创剧团的他,更享受单纯导演身分带来的创作自由。
-
特别企画 Feature
戏剧,往往在处理不服从的人
虽然与你同行的制作强调剧组的集体创作,但与多数的英国剧团相似,与你同行剧团的创作,仍是以文本为主。除了之前访台过的《第十二夜》与《暴风雨》,将于明年TIFA造访的《罪.爱》则可以让我们看到唐纳伦莎剧之外的导演诠释功力。唐纳伦曾说:「戏剧往往在处理不服从的人。」经由理解这些不服从及对世界、空间的冲突,不管是经典文本或当代剧本,再困难的剧本都可以恰如其分地被搬演,而经典也不再只是冷冰冰的文字。
-
四界看表演 Stage Viewer
提香经典三画作 当代大胆「变身」
「变身提香2012」是由英国国家艺廊提出的计划,针对三幅义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大师提香三幅与希腊神话中狩猎女神戴安娜有关的画作,邀请当代视觉艺术家与表演艺术团队参与发想,给予新时代的诠释。除了有视觉术家针对画作主题再诠释的静态作品外,皇家芭蕾舞团也邀请知名编舞家创作了三支芭蕾作品,并由参与计划的视觉艺术家担纲舞台与服装设计,体验创作形式的精采「变身」。
-
特别企画 Feature 2012台湾国际艺术节 情报首发
《暴风雨》来袭! 透视迪克兰.唐纳伦与他的莎剧表演法
我不断跟自己说,别再跟莎士比亚搏斗了,做点别的吧。我想的不是,我必须做另一出莎剧,我想的是,做些不是莎士比亚的吧!却还是一直回到莎士比亚。 迪克兰.唐纳伦 一九八一年,毕业于剑桥大学法律系的高材生,迪克兰.唐纳伦和尼克.奥门罗,组成「与我同行」剧团。 他们自愿性失业,拿政府的救济金,运用有限的资源作戏,从爱丁堡艺穗节出发,巡回大小乡镇,最终回到伦敦,成功打响名号。 卅年过去,当初的小小剧团,演变成今日享誉全球、与英国国家剧院并列为两大戏剧机构,并拥有一个俄国子团的国际性团队。 他们制作冷门古典剧目,也引介当代剧作家的前卫文本,但搬演制作次数最高的剧作家,毫无疑问地是莎士比亚。 几近空台的舞台设置,简单有效的物件运用,导演迪克兰.唐纳伦的莎剧,仅凭借著演员的表演,即让莎士比亚如同我们的同代人,让台下的观众与他同行。 究竟,迪克兰.唐纳伦的导演秘诀为何,将四百年前的剧本,活生生地在观众面前展开,没有距离?让我们想见的、已知的莎剧,每每都有我们未曾想过的新角度? 继《第十二夜》后,迪克兰.唐纳伦的另一出莎剧制作《暴风与》将在明年的台湾国际艺术节上演。趁此机会,本刊带你一同探索、发现、透视他的莎剧表演法。
-
特别企画 Feature 从《演员与标靶》看唐纳伦的工作方法
扎扎实实 创造充满生命力的时空
在唐纳伦的戏里,他想尽办法让演员忘掉专注自己而看到、关注对手,进而让演员极尽可能地以仅有微量的词语和声调,一样长著四肢、一颗脑袋的肉身去说服、化解、逼迫对手,同时也是说服著观众唐纳伦的剧场不是为了极简而极简,他只是相信表演和剧场最根本的力量。
-
特别企画 Feature 专访英国皇家芭蕾舞团艺术总监
莫妮卡.梅森:我选择合作编舞家时,必须大胆挑战限制
莫妮卡.梅森女爵(Dame Monica Mason)十六岁就加入皇家芭蕾舞团,是当时舞团最年轻的成员,历经多年出色的舞者生涯后,于二○○二年起担任总监一职。○八年,她受勋爵级司令勋章(Dame Commander),表扬她对于舞蹈的贡献。访问时,这位日理万机的总监,总是以不疾不徐的语气,清楚而笃定地叙述自己的想法。谈到首次造访台湾的心情及首次见面的观众,她感到格外兴奋且相当期待。
-
城市艺波 Cities & Arts
皇家歌剧院户外转播 现代芭蕾引人潮
英国皇家歌剧院夏日的同步转播颇具口碑,今年继歌剧《卡门》后,又推出串连年轻编舞家韦恩.麦奎格、克里斯多佛.威尔顿和已故编舞家乔治.巴兰钦三出短舞码的演出。吸引不少民众带著保暖外套、毛毯与野餐垫前往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