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出以「中国」为题材的剧场制作,近期先后登上伦敦的舞台:Chimerica以追寻六四天安门事件隔天,提著购物袋,肉身抵挡坦克前进,至今真实身分和下落不明的「坦克人」为题,叫好叫座;《傅满洲情结》则以「黄祸」刻板印象的小说人物「傅满洲」为主角,发展一段悬疑故事。加上四月演出以中国艺术家艾未未遭逮捕事件改编的剧码,今年的伦敦剧场是否已带动「中国潮」?
今年秋季,两出关于「中国」的剧作在伦敦上演。由Almeida Theatre制作的Chimerica叫好又叫座,转移到西区的哈洛.品特剧院进行商业演出;另一出则是在Ovalhouse剧场演出的《傅满洲情结》The Fu Manchu Complex。「傅满洲」为英国作家Sax Rohmer笔下的小说虚构人物,博学多闻,却又奸巧欺诈。前者以六四天安门事件隔天,提著购物袋,肉身抵挡坦克前进,至今真实身分和下落不明的「坦克人」为题,后者则以「黄祸」刻板印象的小说人物「傅满洲」为主角,发展一段悬疑故事。两者不约而同地代表了廿世纪初期和末期,西方世界对中国的两种印象。
Chimerica追寻天安门「坦克人」
“Chimerica”一词由经济学家于二○○六年提出,意指中国与美国之间的互利互依关系。这出同名的剧作,则以「坦克人」站在一列坦克前头的照片,作为宣传的主要视觉设计元素,在地铁及网路上看到,震撼之余,也让人勾起一九八九年夏天的回忆。该张著名的照片为美国摄影记者Jeff Widener所拍摄,是天安门事件最为人所知的照片之一。剧中描写记者Joe成功地在拍摄后将底片藏在马桶水箱中,得以躲过公安的查缉和没收,于是让这张照片有面世的一天。然而数年过去,当年的记者仍念念不忘下落不明的坦克人,便从在中国的老友张林(音译)处打探讯息,寻找这位站在坦克前的无名英雄,循线一路从北京找到美国。然而张林对于六四,仍有愈合不了的伤痛,随著Joe寻找坦克人,张林过往经历的悲剧也随之浮现。故事由两条纽约和北京的叙事线发展,在两人寻找坦克人的过程中,透过对当年那张著名照片的记忆、理解和不同的诠释,也借此表达中国与美国在政治运作、思维逻辑等相异之处。两位主角在天安门事件后的生命历程,也显露出两大国截然不同的文化和氛围。
为了切换剧中十余年间交替的各种场景,舞台设计巧妙地利用立方体旋转,让观众得以在两种叙事中,顺利地切换视角。即便全剧长达近三小时半,也不觉冗长,无怪乎《卫报》剧评赞不绝口,称「今年要运气很好,才能看到比Chimerica更好的新制作。」
《傅满洲情结》挑战各种刻板印象
而在Chimerica于西区演出档期近尾声之际,另一出与中国有关的《傅满洲情结》则在小型剧场Ovalhouse演出,由亚裔演员Daniel York所创作。Daniel York长期关注亚裔演员在英国剧场界的发展,并且致力为他们寻找舞台。《傅满洲情结》由Moongate Productions剧团制作,该团意图突破亚裔演员在英国因刻板印象所致的选角限制;在Ovalhouse演出的这出作品,则十分冒险地围绕著「刻板印象」作文章,中国人的东方情调、爱尔兰人爱吃马铃薯题材等,如何能在戏谑和歧视间拿捏,确实不易。即便《傅满洲情结》评价普通,却也足以引起话题。
除了Chimerica和《傅满洲情结》外,今年四月在Hampstead Theatre所上演的#aiww: The Arrest of Ai Weiwei以中国政府逮捕异议艺术家艾未未为题,以其被监禁的经验发展成为剧作。华裔演员Benedict Wong 先是在此剧中扮演艾未未,随后又在Chimerica中扮演张林一角,就两剧中吃重的角色及内心的纠结而言,演技可圈可点。短短一年内,伦敦剧场便有了三出与中国有关的新作,各自处理敏感议题,这股潮流是否会继续下去,值得持续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