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仲堃(赵豫中 摄)
艺活志 Behind Curtain

为机械装置注入灵魂

科技艺术家王仲堃

动力艺术,简单地说就是会运动的造型艺术。科技艺术家王仲堃从小喜欢拆解器具,研究声音,将之拼贴后再重制成另一种可能。他的工作室如同科学家或发明家的实验室,摆满五金工具、机械元件,他在里面玩得不亦乐乎。王仲堃借由摸索、尝试尖端技术和工具的应用方式,寻找未来的艺术表现形式与题材。

动力艺术,简单地说就是会运动的造型艺术。科技艺术家王仲堃从小喜欢拆解器具,研究声音,将之拼贴后再重制成另一种可能。他的工作室如同科学家或发明家的实验室,摆满五金工具、机械元件,他在里面玩得不亦乐乎。王仲堃借由摸索、尝试尖端技术和工具的应用方式,寻找未来的艺术表现形式与题材。

二○一四年初,一场小型、别致的跨界演出在台北捷运万隆站邻近巷弄一处展场上演。不规则的展场空间被分为上下两层,中间隔著巨型画框般的墙洞,令观众无论置身哪个楼层,都可片面窥见另一空间。一楼空间里,四处散布造形奇特的装置:被剖开露出内部结构的平面钢琴;玻璃瓶盛装著自半空滴落的水滴;墙面上高高低低挂著风铃……若说一楼充满奇幻童趣的氛围,二楼则予人宇宙一角的神秘研究室之感:一棵灯泡树,上头的灯泡时明时灭;一个庞大的玻璃瓶装置布满了各式械具和管线,环环相扣的设计犹如骨牌,一个触动引发下一个反应,最终造成瓶子们发出此起彼落、蒸汽般的频密声响。

「研究室」里,科技艺术家王仲堃站在一排电脑和效果器前,神情冷静地操控仪表板。这一整间奇特的装置,不只构成了《凯吉一岁》的视觉场景,也是演出中所有声响的来源,它们是新型态的「乐器」。而这些乐器,大半来自王仲堃的「破坏」与「发明」。

运用科技研发动力艺术

这天,我们走进王仲堃位于台北数位艺术中心的工作室,与其说这里是艺术家的创作空间,更像一个科学家或发明家的实验室。摆满五金工具、机械元件的办公桌前,一台没有任何外装包覆,直接露出齿轮马达、不断运转的机器吸引我们的注意。「那是3D列印机。我正在用它列印另一台3D列印机,」正当我们为了亲眼见到最新的数位科技啧啧称奇时,王仲堃笑著说:「我才刚开始玩,算是在赶流行。」

今年,王仲堃在台北艺术大学开了一门动力艺术课,他要求学生的期末作业是交出一个以3D列印制作的动力艺术作品。「我把3D列印看成一种新的创作工具。新工具会影响创作,但我们现在还在测试学习、故障排除的阶段。」

动力艺术,简单地说就是会运动的造形艺术。王仲堃在大学美术系主修雕塑时,因为不满足于只是学习各种媒材和技法,因缘际会下开始接触动力艺术,从瑞士艺术家尚.丁格力(Jean Tinguely)的作品著手研究,继而结合自己对雕塑、声响的兴趣,展开一系列「声音雕塑」的创作。《凯吉一岁》中出现的乐器装置,就是他以声音雕塑概念所创造的作品。

科技艺术是一深具未来性的创作类型。放在整个艺术领域来看,科技艺术有点像是一间公司里的研发部门,借由摸索、尝试尖端技术和工具的应用方式,寻找未来的艺术表现形式与题材,这种创作型态,恰恰合乎从小想当科学家、发明家的王仲堃脾胃。

让声音不只可听也可看

王仲堃从小就喜欢自己动手做玩具、拆玩具,「只要会动的东西,我都好奇它们为何会动?里面的结构长怎样?」眼见他拆遍家中各式器具,父亲曾有感而发对他说:「创造很困难,而破坏只是一瞬间的事。」这种对于机械内部构造的迷恋,也反映在他日后的作品中。破坏、拆解、呈现物件运转的法则,构成了他创作的主旋律。

王仲堃也早有拆乐器的经验。少年时,他曾拆过一个老旧的萨克斯风,探索隐藏其中的复杂零件究竟如何结构、发出声响。「对我来说,除了吹奏的声音,管乐乐器按键时喀啦喀啦的声音也蛮吸引我的。」王仲堃发现,乐器的机械情况和音乐息息相关,一旦改变乐器的材质、结构,声音便会随之改变。重新安排乐器的机械结构,甚至自己创造发出声音的乐器,这些概念也逐渐渗入他的创作蓝图。

有一段时间,王仲堃曾以声响为主要的创作媒材,他四处采集声音,拼贴或重制,也曾参与许多声响现场表演。相较于剧场演出或音乐演奏会,声响表演显得静态许多,表演者多半用电脑、MP3、效果器在现场营造出各种「音景」,朴素的表演方式让王仲堃开始思考,作为一个声响表演者,面对观众的聆听和观看需求时,他还能创造哪些声音与视觉的关系?

声音雕塑的想法至此具体成形。他开始著手创造会发出声音的装置,让声音不只可听也可看。第一件作品是《声瓶》,他从地上捡起一个宝特瓶,对著瓶口吹气,瓶子发出咻咻的声响,「如果用机器吹,又会发出什么声音?吹气的节奏、吹气量不同,声音会有哪些变化?」运用空瓶、马达、空压机、电磁铁等材料,他完成了第一组玻璃瓶身的《声瓶》。这个作品经过数次改版,《凯吉一岁》里使用的就是最新版本的《声瓶》。

一场声音的发现之旅

《凯吉一岁》是音乐家林桂如与王仲堃延续对约翰.凯吉(John Cage)创作概念探索的再度合作。王仲堃曾受邀担任「失声祭」(注:台北常态举行的声音表演活动)驻祭艺术家,在为期半年内,每个月须和一位他领域艺术家合作进行声响表演。那年恰巧是凯吉诞生百岁诞辰,王仲堃于是邀请林桂如一起就凯吉的「预置钢琴」(prepared piano)发展出一个表演。

「预置钢琴」是指预先在钢琴琴弦上放置各种物品,因此在弹奏钢琴时,随著琴锤敲击琴弦,物品随之振动,从而影响音色,充满了随机、即兴、无法预期的特质。这个尝试让两人同感有趣,隔年林桂如便邀请王仲堃与编舞家董怡芬延续此概念,联合创作《凯吉一岁》。

演出定位为「一场声音的发现之旅」,以凯吉的机遇音乐(chance music)为基调,统筹演出概念与结构的林桂如针对音乐性丢出许多问题,王仲堃则以更大胆的乐器装置回应。他们决定沿用钢琴,但王仲堃认为,「我擅长重新创造一个声响乐器,这次既然要改造现成的乐器,我希望有适度的拆解。」

于是,他剖开平台钢琴,拆掉不需要的琴锤,将其中几个制成琴锤手套,让林桂如戴著触键,取代手指弹琴;琴弦上放了罐子、小玩具,还绑上羊毛线,当远端拉扯线索,琴弦便会拨动发出声响……改变了弹钢琴的动态,也改变了音色效果,这些玩法,与王仲堃透过电脑、控制器间接制造声音的经验有关:「我延伸一个介面控制声音,就像是肢体延伸出一只手去弹奏,也有点像操弄悬丝偶的概念。」

在空间中积极创造人与声音的关系,让《凯吉一岁》确实提供观众一次别开生面的聆赏过程,王仲堃对演出效果颇为满意,也认为从「偶发」、「即兴」与「发现」等概念出发,比较自由不拘泥,也能容许更多探索的历程。

为机械装置升温呈现立体造型

近年多次与表演艺术界合作演出,其中又以舞蹈作品居多,包括与黄翊合作《交响乐计划.壹:机械提琴》,以及和周书毅、周东彦合作《关于活著这件事》等,王仲堃在舞者充满人性与温度的身体语言中,重新思索机械动力装置与人性之间存在怎样的差异与可能性。「机械装置有了动态之后,就呈现立体造型,那很直接地让我想起舞蹈。舞者动作时也像是身体的机器,只是他有血有肉有温度;机械运转久了也会有温度,但那不太一样。」

要怎样为机器这种本身冰冷的东西提升「温度」?王仲堃试图以「仿声」和「随机性」让机器贴近人性。他曾这样形容自己的动力装置:「它们在感应观众靠近之际,不知疲惫地自顾自进行自己的运动……它们不仅仅执行简单的单一动作,反之它们有著自己的节奏变化,既似顽愚,又似有灵。」

问他是否期待机械装置拥有灵魂?「作品做出来应该就会有它的灵魂吧……我想灵魂是存在于作品和每个观众之间的通道。我也会试图放一些我的灵魂进去,好像机械是有意识地创造出声响,我称之为:那是一种灵魂的状态。」

工作法宝

Arduino

Arduino是现在opensource社团做互动装置必备的入门工具,由一个单晶片构成,只要写一个简单的自动控制程式,再接上LED 灯、喇叭、马达、开关、温湿度感测器等各种电子装置,就能利用 Arduino 做出各式各样的自动控制应用。王仲堃桌上就有一只加装了按键的Arduino,按键会制造出不同的声响,加上音量、节奏等控制钮,透过这个简易的控制器,就能创作出千变万化的声响效果。

CNC(电脑数值控制工具机)

除了3D列印外,这台能够切割木头、塑胶的CNC(电脑数值控制工具机),也是影响王仲堃创作内容的重要工具。「以前做木工,若需要锯出曲线,得用较复杂、耗时的方式进行,现在有这台立体加工机器,只要先用电脑画出设计图,CNC就能切割成形」,「对我来说,3D列印像是加法,CNC像是减法。」王仲堃工作室角落有张尚未完工的圆弧木桌,就是CNC切割制成,桌子是用来摆放3D 列印的,听来真有几分DIY家具组的感觉。

3D 列印

这台貌似寻常,甚至有如尚未组装完成的机器,是当前科技界的人气宠儿——3D 列印。以温度感应器、晶片控制加热棒和马达等元件构成,将塑料加热融化后挤出塑型,就能成为组装出另一台3D列印的元件。为了提供学生进行创作,王仲堃正在让3D列印「无限自体繁殖」,「不过刚开始印还是有点门槛,容易印不准、印失败。」除了频仍测试外,王仲堃也上网寻找其他玩家提供的opensource,从相机、乐高积木……只要将玩家提供的开放程式输入软体中,就可进行列印。

广告图片
专栏广告图片
欢迎加入 PAR付费会员 或 两厅院会员
阅读完整精彩内容!
欢迎加入付费会员阅读此篇内容
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

人物小档案

  • 台北艺术大学科技艺术研究所艺术硕士毕业,擅长动力雕塑及声音艺术,亦跨足舞蹈、剧场等创作领域。
  • 他创造了各式各样的噪音机器,在感应观众靠近之际,呈现单纯又有变化的节奏,代表作品有《空.器》系列与《声瓶》系列。
  • 跨足剧场作品:《小船幻想诗─为蒙娜丽莎而做》、《双姝怨》、「NCO传奇系列─他们的美丽与哀愁」、《几米音乐剧─向左走、向右走》、《冻水牡丹》、《半世英雄─李陵》、《万有引力的下午》、《交响乐计划─壹、机械提琴》。
  • 重要展览:2010年「+-*/ 」声音装置个展,2012年「超旅程─未来媒体艺术展」 等。
  • 获奖记录:2010年与编舞家黄翊合作的《交响乐计划─壹、机械提琴》获得台北数位艺术表演奖首奖。2011年《空.器─装置版》获得高雄美术奖观察员特别奖。
Authors
作者
专栏广告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