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安复赛时,评审对选手们进行点评。(香港中乐团 提供)
企画特辑 Special

国际中乐指挥大赛 打造中乐更远更广的未来

第二届结果刚出炉 三年后将与台湾合办

由香港中乐团举办的「国际中乐指挥大赛」今年已经举办了第二届,新的优胜名单也才刚刚出炉,愈办愈热烈的活动也将延续,二○一七年的第三届更将与台湾的传统艺术中心合办。这个大赛源自香港中乐团音乐总监阎惠昌有感中乐指挥人才缺乏,是中乐发展上的瓶颈,藉著举办国际赛事,可让世界更多指挥人才参与中乐演出,更可借此推展中乐,让更多世人认识的多元面向!

由香港中乐团举办的「国际中乐指挥大赛」今年已经举办了第二届,新的优胜名单也才刚刚出炉,愈办愈热烈的活动也将延续,二○一七年的第三届更将与台湾的传统艺术中心合办。这个大赛源自香港中乐团音乐总监阎惠昌有感中乐指挥人才缺乏,是中乐发展上的瓶颈,藉著举办国际赛事,可让世界更多指挥人才参与中乐演出,更可借此推展中乐,让更多世人认识的多元面向!

从一九二○年代的上海大同乐会起,到一九五○年代初由中国音乐大师彭修文的确立成形之后,民族管弦乐团无论在中国、香港、台湾和新加坡,皆有各自的发展方向。即使对交响化模式的质疑从未停歇,大团的演出已俨然成为当前中国音乐的主流。历经八十多年来的发展,香港演艺学院音乐学院音乐科兼任讲师杨伟杰尽管表示「问题不少」,却也认为民族管弦乐的存在:「已是不争的事实!」如何继续发展与进步,才是应该思考的目标。然而大型中乐团兴起后,华人在演奏上、乐器上及作品上的改革成果显著,作为领军人物的中乐指挥,却是严重缺乏!

排除万难  开办指挥大赛

「这是中乐发展的瓶颈!」香港中乐团音乐总监阎惠昌感叹地说。相较于西乐,中乐处于弱势,最明显的例子就是两岸音乐院校中,除了上海音乐学院及香港演艺学院外,并没有独立的中乐指挥主修训练。在这样的情况下,中乐指挥常看不到自己的立场与文化的优越性。因此在他的发想下,二○一一年第一届「国际中乐指挥大赛」于焉开办。

比赛设立了八个奖项,除了冠、亚、季军之外,还有香港作品最佳演绎奖,及观众、乐团最喜爱的奖项等等。除了比赛之外,更结合「中乐指挥国际高峰论坛」,邀请两岸乐团经理人前往香港,全面地针对接班人、指挥技术、音乐与行政角色、中乐指挥要求等议题进行讨论。

当时来自七个国家共五十五位选手,经过三轮比赛之后,脱颖而出的三位选手都是在国乐中领域中耕耘已久的佼佼者。对于这项赛事,中国音乐家协会主席暨作曲家赵季平说:「这是件前无古人、历史性的大事。比赛孕育出一批优秀的青年指挥人才,也将从整体上推动民族管弦乐事业的发展。」而考虑到中乐的文化背景、乐器特色、派别、诠释等条件,指挥家陈燮阳更明白地指出:「中乐指挥绝对不比西乐指挥简单,甚至更难。」

高瞻远瞩  预先铺路

指挥难,举办比赛更不容易。乐评人周凡夫在香港《信报》上连续以四个「难」字来形容整个指挥大赛所遇到的考验。对参赛者来说,重重难关包括视奏排练加完整指挥乐曲,检视指挥技巧及对音乐的理解与处理外,还必须接受「排练揪错考验」,在十分钟内挑出六点错误;对评审来说,要在复赛阶段的四天内,听十五位参赛者指挥乐团排练十五次,又在准决赛的一天半内听七次;对于团员,三轮比赛过程中不断重复相同的演奏曲目,更要满足不同参赛者的要求;而主办的香港中乐团要如何吸引参赛者、如何做到公平公正?又是一个难!

事实上,中乐指挥大赛能够圆满成功并非偶然,因为乐团在这之前已经为了活动而暖身。如与香港演艺学院合办「中乐指挥大师班」,阎惠昌担任该院中乐指挥硕士课程的主课导师;二○一一与二○一四年共举办了六场「指挥解码」工作坊,透过讲解、示范与互动游戏,向大众介绍指挥艺术。而除了对外邀约他国作曲家为香港中乐团创作乐曲之外,他更主动打入欧美市场,在二○一二年远赴比利时皇家音乐学院、卢森堡现代音乐节与法国巴黎高等音乐学院,进行中国音乐大师班讲座,更是首位获邀于法国高等音乐院讲学的华人。

与此同时,为了要让欧美人士更了解中国音乐,乐团更费尽心思将使用的乐器拆解,录影解释它的构造,并示范它的演奏方法、技术、表现力,让世界各地有心想创作中国乐曲者能够理解它的音乐语法。长年致力国际化的推动,他们放眼世界,在获邀出访巡演时,便跟当地文化机构交流,使得乐团有「香港文化大使」之美誉。而近年来也渐渐收到成效,如后来在卢森堡举行的国际作曲比赛,就吸引了多位欧美人士参与。

携手合作  翻转「弱势」

有了前次的经验,今年的第二届国际中乐指挥大赛,就选择与西安音乐学院合办。从二○一三年底在西安举行初赛、复赛,五位决赛者今年七月中在香港选出,七月底大赛结果出炉:冠军由来自上海的薛源夺得,同时也拿下「最佳香港作品演绎奖」及由香港中乐团团员选出的「最受团员喜爱指挥」;亚军是来自香港的胡栢端,也获得「香港优秀青年指挥奖」及现场票选「最受观众喜爱指挥」;季军为来自上海的姚申申。此外,波兰籍的Sebastian Perlowski获颁「特别奖」,而来自台湾的于兴义则获得「最佳进步奖」。

此次参赛者除了香港、中国、台湾、马来西亚外,还有来自义大利艺术节的总监与波兰乐团的指挥。实力的坚强与多元不仅代表著比赛的专业与重要性,更是香港中乐团努力的成果,如同行政总监钱敏华所言:「这显示了外国人对中国文化的认同。」更难能可贵的,是在比赛过程中选手们建立起的友谊,不为了名次竞争,而是相互切磋、一起提升。例如有选手放弃自己读谱的时间,协助身体不适的同侪就医;还有波兰选手根本不懂简谱,季军的胡栢端完全不藏私地告诉他乐曲所有的相关知识。而从未指挥过中乐团的Perlowski为了比赛所做的功课,甚至比很多华人选手分析得还要透彻。

比赛只有一时,学习才是一辈子,如此的理念将是乐团在整场赛事背后的深远意涵。在第二届比赛落幕之际,去年起获聘为台湾国乐团首席客席指挥的阎惠昌,也在台湾的传统艺术中心支持下,宣布二○一七年「第三届国际中乐指挥大赛」将与台湾合办的消息。除原有奖项外,更新增「台湾优秀青年指挥奖」、「最佳台湾作品演绎奖」

「中乐指挥大赛对所有参赛者而言,都是一个相当难得的学习训练机会,整个比赛过程不论在指挥,与乐团沟通及在指挥台上的一举一动,都是宝贵的经验。」阎惠昌的目的是在提供一个难得的平台,让更多对中乐发展有兴趣的指挥人才有切磋学习的机会。藉著一个华人的国际性比赛,向全世界推广中乐的多面向,并且培育出更多的中乐指挥。结合众人力量、共同投注后,可以预见未来中乐发展的瓶颈将不再是瓶颈,而弱势,也将成为过去式!

专栏广告图片
欢迎加入 PAR付费会员 或 两厅院会员
阅读完整精彩内容!
欢迎加入付费会员阅读此篇内容
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
Authors
作者
专栏广告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