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为「中国画现代化」先驱者之一的刘国松,在传统水墨技法之外另辟蹊径,让水墨画不再只拘泥于文人规矩,开创多种新技法打造出现代水墨的崭新视野。在台北历史博物馆的回顾展「革命.复兴」共展出逾百幅画作,规模浩大,完整呈现刘国松毕生创作脉络。
刘国松绘画大展「革命.复兴」
即日起~11/23 国立历史博物馆
INFO 02-23610270
半世纪前掀起「中国画现代化」的五月、东方画会成员,现已多年过八旬,当年以初生之犊之姿,揭橥西方现代艺术在台湾萌芽、发展的意气飞扬,虽被冠上大逆不道、反骨的负面批评,而今时过境迁,五月、东方画会已在近代美术史上树立其重要里程,而众沙场老将们迄今依然在艺术岗位上奋战。
上个月,定居上海、久违的夏阳回台举办个展,刘国松也在国立历史博物馆推出大型回顾展。夏阳与刘国松两人同年出生、同辈出道,一属东方、一属五月画会,两人皆任创会要角,虽然创作风格不同,也不是当代主流与论述性扣合的讨好型态,然他们的脚步未曾停歇,至今皆保留突破自我的实验精神。
在传统水墨技法外另辟蹊径
刘国松一九三二年生于安徽,一九四九年只身来台,进入台湾师范大学艺术系接受正统艺术教育,大一时受到老师虞君质「一切艺术都来自生活」的启发,唯在课堂学习的却是临摹古人古画和古代的生活,大二那年他便提出「全盘西化」,一九五五年自美术系毕业,毕业美展获水彩画类首奖。
一九五六年刘国松与郭东荣等人创立「五月画会」,为推动艺术现代化的先行,在白色恐怖的社会气氛下,当时集会结社被视为畏途,由此更突显出这群年轻人为艺术而为的轻狂叛逆。然而,刘国松也为此付出代价,曾被冠上共产党同路人的帽子,又是麻烦分子,即使以优异成绩毕业,也无法在学校觅得教职。
创作西画几年后,刘国松却重返水墨,理由是「为了不让毛笔断送在我们这一辈人手上」,也有感于当时国内艺坛存在「不用中锋就画不出好画」的迷思,刘国松在传统山水画的卅六种皴法之外,另辟蹊径。
中国水墨艺术被文人掌控,主张「书画同源」、以用书法的笔法来作画,而有卅六种皴法的传统,之后逐渐演变成不用中锋就无法画不出好画的墨守成规。刘国松创作几十年来,为了「革中锋的命」先后开发「纸筋法」、「裱贴法」、「转印法」、「喷雾法」、「纸拓法」、「水拓法」、「板拓法」、「渗墨法」、「渍墨法」等新技法,曾言:「中国画从宋朝以后就没有发明任何技法,我实验发明出一些新的技法。」
年过八十仍保持实验精神
此外,报纸、塑胶布、布料等材料也被刘国松拿来取代画笔,此为「革毛笔的命」,并独创「刘国松纸」,此为将原本要废弃的树皮纸筋加进制好的绵纸,在纸上画墨色后再撕掉纸筋、露出白线,便成了「抽筋剥皮皴」。半世纪来,刘国松的图画从具体的山川树林泉石的描绘,转为抽象意涵,代表作包括表现宇宙穹苍、日月星体的「太空画系列」,到「西藏组曲」和「九寨沟系列」等壮阔山河,都可见其气势豪放的表现。
以「一个东西南北人」自况的刘国松,年过八十仍像科学家一样保持实验精神,其成就不仅被封为「现代水墨之父」,在近来鹊起的水墨艺术里也备受追捧。现于史博馆推出的「革命.复兴:刘国松绘画大展」,是与新加坡当代美术馆、马来西亚国家视觉艺术发展局和印尼雅加达国立博物馆共同举办,共展出逾百幅画作,规模浩大,完整呈现刘国松毕生创作脉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