脍炙人口的霸王虞姬故事,是许多艺术家喜爱的创作题材,在作曲家马水龙的笔下,更是充满故事画面的乐章。马水龙最新出版的音乐专辑《霸王虞姬》交响组曲,以六段架构铺陈情节,更以唢呐、胡琴与琵琶三种传统乐器,代表故事中的三位主角:项羽、虞姬及刘邦。让你听著乐音,想像悲壮的楚王,品味那在历史烟尘中不褪色的千年寂寞……
虞姬抽剑,随著舞姿,顺势自刎。风从远处吹来,四方楚歌声在项羽耳际紧紧相逼。好个「力拔山和气盖世」,如今却落得时不我与、气数用尽。乌江的江水潺潺东流,一手抱著断了气的爱妾,一手举起染血的贴身宝剑,这垓下的悲歌,又岂是两行清泪得以了结?
英雄与美人的故事,自古就是艺术家喜爱创作的题材。尤其是霸王虞姬,无论是历史氛围、人物的鲜明个性,或是情节的转折起伏,都是创作者得以恣意发挥的空间。从小说、电影、电视、电玩……乃至表演艺术的舞台剧、舞剧,皆能发现它以不同的面貌重现世人眼前。但是,您是否想过,如果将「眼前」的影像抽离,只留下这气势磅礡的乐音交响,那么立足十面埋伏、被四面楚歌包围的,就只剩自己了!
让人看见画面的乐章
这片孤寂著实让人言苦,特别是聆听马水龙的《霸王虞姬》交响组曲。早年习画的作曲家马水龙,对于色彩的敏感度极高,画面的平衡与铺陈更有独到的品味。在作曲时,他擅长将视觉的美学内蕴于音乐创作当中,因此,欣赏他的作品总能从中感受到乐器渲染的颜色,以及音色勾勒出的线条。所谓「看见音乐、听见画」,在马水龙的笔下,无疑是最完美的例证。
《霸王虞姬》初稿完成于一九九一年,最初与戏曲、民俗艺术学者曾永义合作,以「说唱剧」的形式谱写,于一九九七年的基隆国际现代音乐节开幕时首演。之后,二○一二年在编舞家刘凤学的共同参与下,再度变身,以「舞剧」的形式演出。为此,马水龙特地扩增序幕,将原先的长度增长至九十多分钟。然而,无论是以任何形式搬上舞台,其音乐始终是独立的。也因此,以纯粹管弦乐形式的演奏,完全无损于音乐的完整性。
以不同乐器演出历史角色
交响组曲顺著故事脉络编写,主题从〈序曲〉、〈鸿门宴〉、〈两军队峙〉一路铺陈,到〈十面埋伏〉、〈四面楚歌〉、〈乌江同殉〉作结。不必巨细靡遗描绘情节,六段的骨架里,有的是饱满的音响血肉。其中三位主角项羽、虞姬及刘邦,原应分别以男低音、女高音与男高音演唱,但在此组曲中,马水龙特地改以唢呐、胡琴与琵琶三种不同的传统乐器为代表。虽无歌词的提示,然而以不同的音色唱歌,更突显角色个性,并在其中对答、冲突或意念随影交错呈现。
主角之外,乐曲在管弦乐的基础上,添加了许多传统乐器如唢呐、南胡、巴乌,以及男女混声。而大量的传统锣鼓在本曲也是一大特色,扮演著隐喻、角色出场、变换情节等重要功能。
烽火弥漫的乱世中,人性的诡谲或光辉,或许更能被看得透彻。只是,纵有霸王美名,留下的遗憾,却常令后人潸然泪下。在乐声相伴下,就闭起眼睛读一次《霸王虞姬》吧!听音乐本来就是很个人的。想像您是那悲壮的楚王,在沙场上驰骋,作一个道地的英雄。这回,史诗场景在脑海中布局,而那份寂寞,也只有自己来品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