藉著俄国作曲家穆索斯基名曲《展览会之画》,奥地利偶戏艺术家凯琳.雪佛将毕卡索、米罗、康定斯基、夏卡尔、安迪.沃荷、保罗.克利、欧姬芙等廿世纪艺术大师的作品搬上舞台,以偶戏、多媒体等形式与现场音乐互动呈现,也让观众藉著立体的演出对名画有更深入的认识。
凯琳.雪佛视觉偶剧场《展览会之画》
3/26~28 19:30 3/27 19:30
3/28~29 10:30、14:30
台北市社教馆城市舞台
INFO 02-88661116
一八七四年,俄国作曲家穆索斯基从朋友的画作中得到灵感,写下钢琴组曲《展览会之画》。乐曲共分十段,每段根据一张图画命名,并以「漫步」的主题贯穿,描述作者参观画展的情景。虽然这首曲子所记录的画作早已遗佚,但是曲子却广为流传,甚至成为奥地利偶戏导演凯琳.雪佛(Karin Schäfer)的创作题材。毕卡索、米罗、康定斯基、夏卡尔、安迪.沃荷、保罗.克利、欧姬芙等廿世纪艺术巨匠的作品,透过偶戏、造型艺术、多媒体动画及现场音乐互动交错,在舞台上活了起来。
偶戏大师让名画活起来
凯琳.雪佛是来自奥地利的偶戏艺术家,师承传奇木偶大师哈利.图泽(Harry V. Tozer),学习牵线木偶的制作与表演。她以独特的表演技巧,赋予造型美丽的偶无限的生命力与想像力,人与偶的完美结合,让她在国际偶剧舞台大放光彩。一九九九年,雪佛获得国际独偶艺术节的第一名;四年后又获得此艺术节的「最佳表演奖」;二○○三年,她在古巴哈瓦那赢得了「年度最佳外国作品奖」,奠定了她为当代偶剧大师的地位。至今,她的演出足迹遍布四大洲、廿五个国家,更创办了「PannOpticum国际视觉剧场艺术节」。
《展览会之画》将经典画作拆解重组:毕卡索的《男人和女人》争执著美丑;妮基(Niki de Saint Phalle)快乐的《娜娜》牵著杰克梅第(Alberto Giacometti)消瘦的《伸手指的人》散步,期待将正向光明的一面感染给他;康定斯基的《小幸福》随著音乐飘逸,如同画出音符般美丽。大师作品一幅接著一幅跃上舞台,雪佛用最浅白的手法告诉观众:毕卡索的立体画派是如何画出来的?米罗的星星点点象征的是什么?马丁.基彭伯格(Martin Kippenberger)随处摆放的一堆杂物,为何能成为旷世巨作?
钢琴家辛特户伯现场演出
引进节目的欢喜扮戏团艺术总监彭雅玲表示,她旅居国外期间,多次亲炙这些大师作品,却很难以一言概之,但是看过了《展览会之画》后,深为感动,「作品完整表达了这些艺术家的理念,同时呈现现代艺术创作所依循的圭臬。」值得一提的是,此次演出的现场钢琴演奏,将由坎城名片《钢琴教师》的幕后配乐与手部演出钢琴家辛特户伯(Christopher Hinterhuber)担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