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一月廿九日,云门舞集挥别长居十七年、位于复兴北路「云门巷」的旧家,正式进驻位于淡水沪尾砲台后方、原中央广播电台闲置空间的新家。在成团四十二年后,云门终于有了真正的家,艺术总监林怀民说:「这不是结束,是开始。」
时间拉回二○○八年二月,云门八里大排练场夜里发生大火,卅五年累积的心血,包括布景、道具及珍贵的史料皆付之一炬。这场火,烧掉了舞团有形与无形的资产,也烧出了台湾表演艺术团队生存的困境——孕育云门无数经典舞作的地方,居然是一处简陋的「铁皮厂房」。
大火过后,林怀民面对著从零开始的重建工作,他没有时间悲伤。除了必须继续新创作的发表、维持每年国内外百场的演出外,他也思考著是否可以为云门找一个长远、永续的家。二○○九年,云门通过「促参法」(全名「促进民间参与公共建设法」),与新北市府签约,确定落脚淡水的中央广播电台旧址。在没有号召、宣传下,来自民间的捐款,小则百元,大至百万,共四千一百五十五笔,累积成云门重生的基金与能量。
七年后,云门「浴火重生」,坐落在淡水小山丘上,占地一点五公顷的「云门剧场」宣告落成。在不拆除、不改建的前提下,新的剧场空间位在央广旧建筑后方的山坳,建筑师黄声远以绿建筑为概念,将新旧建筑体结合为一。铜绿屋顶与墨绿色钢材主结构呼应自然地景,谦卑、友善地与环境共存;林怀民甚至亲赴彰化田尾挑选两百多棵植栽种进园区,让云门新家成为具有历史意义、一年四季绿意盎然的场域。
走进云门剧场,内部包含四个表演区:四百五十座席的大剧场,兼具框镜式舞台与黑盒子两种剧场形式的空间,主舞台规模与国家剧院雷同;两个可以改装成小剧场的排练室,以及容纳一千五百名观众席地而坐的绿地剧场。在自然绿荫的簇拥下,民众可随意地漫步至园区休憩、观赏演出。剧场之外,办公空间容纳一百廿人的的行政团队,这将是云门有史以来,行政与创作团队首次在同一个屋簷下工作。
这是台湾第一个由民间捐款建造的剧院,华人社会第一个以表演艺术为核心的创意园地,也是全球罕有,将表演艺术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的戏院。一个梦的绿剧场。林怀民表示:「云门剧场不是在纪念云门四十多年的历史,而是展望未来。这里将不只是孕育云门舞作的根据地,也要成为年轻艺术家的伸展台。」
就像铃木忠志在日本富山县西南地区深山中的利贺村,阳光剧团位于巴黎近郊的弹药库剧场,碧娜.鲍许在德国小镇乌帕塔市的剧院,云门剧场不只是云门的基地,更将成为台湾最重要的文化地标。未来,到淡水除了逛老街、吃小吃,还可以看山、看海、看树、看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