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兼编剧与导演的冯程程,是香港的「新文本」创作代表之一,除了执导过多部欧洲新文本剧作外,更曾担任前进进戏剧工作坊「新文本工作室」召集人,积极转研新文本作本土转化的可能性。二○一二年创作首演的《谁杀了大象》,借由一头大象与被迫要杀象的警员,探讨体制的暴力,进而发问在文明外衣背后,人究竟是怎样存在的?
对干戏剧节《谁杀了大象》
5/8~10 19:30 5/9~10 14:30
台北 牯岭街小剧场
INFO 02-23219709
香港剧场编导冯程程近年主要以牛棚剧场为基地,现为前进进戏剧工作坊驻团导演的她,在创作新文本作品《谁杀了大象》之前,曾经执导过邱琪儿的《远方》。在执导这部意象绵密晦涩的剧作时,她问过自己:剧中那个充满高压恐怖的世界,到底距离现在的自己有多近?并因此激发起她创作《谁杀了大象》的欲望。《谁杀了大象》是一部关于体制暴力的作品, 剧中没有大张旗鼓对所谓权力机器作出左翼式批判,冯程程更关注的是:在文明外衣背后,人究竟是怎样存在的?这与《远方》的主题正好互相呼应。
从欧威尔「杀象」到「谁杀了大象?」
《谁杀了大象》中的「杀象」意象源自欧威尔(George Orwell),这位毕生批判极权主义的小说家曾有过一段当殖民警察的往事。有一次,欧威尔奉命射杀一头踩死人的大象,当时他拿著步枪,在人群簇拥之下走向大象,但他没有丝毫的殖民者优越感,反而感到困窘不已,他觉得自己必须满足这群被殖民「土著」的期望,才去射杀那头大象。他根本什么都不是,他只是一个不由自主的「可笑的傀儡」。
冯程程设置了一个跟欧威尔处境类似的戏剧场景:一个站在群众而前的警员。剧中警员意外地发现了一头大象,牠安静地站在一旁,亦没有如欧威尔那头大象一般,有踩死人的前科。可是,在体制工具理性的操作和群众逼视的压力之下,警员必须对这头没有杀伤力的无辜大象进行监视,甚至很荒诞地要审问牠。剧中将前线警员的训练方式、工作程序和心理状态,以叙事体的形式深刻地呈现出来。冯程程借此质问:警察应该站在群众一方,还是跟群众对立一方?
就在这骨节眼上,冯程程巧妙地把欧威尔的行动(杀死大象)改写成问句(谁杀了大象?),使「杀象」这一意象从纯个人(警员)在面对群众时的内心挣扎中挣脱出来,并从宏观角度追问官僚体制与制度暴力之间的辩证关系。在此冯程程设计了一个精巧的新文本游戏:这头即将被杀的「象」,意义不断被抽读、转换和重构。此「象」可以是一头真实的大象,可以是一个手无寸铁的人,也可以是一个多重意指的符号,指涉意涵更为宽广的「生命」,或「裸命」。
将剧场作为反思人类文明的亘古场域
香港跟台湾一样,刚经历了一个令人既躁动又戚然的占领时代,写于二○一二年的《谁杀了大象》以寓言的方法展示国家权力的无情重量,到二○一四年竟一语成谶,成为两地观众的共同语言。可是剧场的价值不单要求我们必须直视权力,更要为我们保留一段自远方沉思的距离,而新文本的养分,正为冯程程提供在剧场制造沉思距离的方法。在叙事结构上《谁杀了大象》也沿袭了《远方》的三幕结构,以及其从写实到抽象、从具体到普遍的层递转换,全剧开始于对国家机器荒诞性的嘲讽,经过三幕转折,最后坐落在有关「文明/权力」对「自然/裸命」的永恒侵害之上。冯程程以剧中一句对白来概括全剧宏旨:「重新学习最远古的语言,建造一个未完成的现实。」显见她的野心并不止于要写一个徒具当下视野的议题性作品,而是要把剧场理解为一个反思人类文明的亘古场域。
近年冯程程主力研习并推广新文本,并曾担任前进进戏剧工作坊「新文本工作室」召集人,积极转研新文本作本土转化的可能性。多年来她执导过多部欧洲新文本剧作,经验十分丰富,除《远方》之外,其执导作品还包括莎拉.肯恩的《渴求》、叶利尼克的《死亡与少女》Der Tod und das Mädchen、雅丽珊卓.伍德(Alexandra Wood)的《第十一城》The Eleventh Capital、拉高斯的《爱情故事》Histoire d'amour及马丁.昆普的《城市一切如常》The City等。从导演到编剧的角色互换之间,使她在创作《谁杀了大象》时亦有意识地把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文本角度分开思考。过去冯程程倾向集中经营文本的语言层次,但在《谁杀了大象》里,她更自觉地转向导演角度,思考文本的舞台呈现问题。在二○一二年的香港及台北首演、及二○一三年中国巡回演出里,冯程程身兼编与导两个角色,按她自己的说法,她「其实同时在写两个文本」,一个是「语言文本」,另一个则是「导演文本」。
遍地开花的搬演实践
这次台北新版的《谁杀了大象》由台湾新锐剧场创作者李铭宸执导,但这不是该剧首次由别人执导。二○一三年,《谁杀了大象》曾在英国卡迪夫(Cardiff)Chapter Arts Centre以英语演出,导演Mathilde Lopez 大胆起用了三名女演员,并把剧中大量的叙事体语言改编成音乐。而二○一四年香港亦有一个由廿多名学生共同演出的版本,由资深剧场工作者胡智健执导。至于这次台北新版,则是继二○一二年「第五届女节」中的粤语版之后,二度在台北上演,也是首次以国语演出。
在《谁杀了大象》如此一个既严谨又开放的原创新文本剧作里,身为编剧的冯程程已为导演留下一片敞大的演绎空间。即使她那部没有以文字记录下来的「导演文本」被搁在一旁,并由导演李铭宸另拟「导演文本」,但对于这次演出,冯程程还是蛮有期待的。
「一切都会在意料之外。」冯程程说。
剧作家小档案
- 毕业于香港中文大学新闻及传播学院及英国伦敦大学金匠学院戏剧系,前进进戏剧工作坊驻团导演。
- 曾翻译及搬演英国莎拉.肯恩、邱琪儿、马丁.昆普、叶利尼克等剧作家之作品,包括《远方》(2010)、《城市一切如常》(2014)。同时致力连结中港台实验戏剧网络,曾为台北黑眼睛跨剧团及莫比斯圆环创作公社担任编导。
- 2012年编导作品《谁杀了大象》巡演香港、中国、台北(获选台北牯岭街小剧场「最佳年度演出」),剧作英语版于英国卡迪夫展演。2013年获艺发局资助远赴丹麦欧丁剧场受训及交流;2014年与北京纸老虎剧团联合创作《铁马》,为香港艺术节委约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