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音乐家马水龙(许斌 摄)
纪念大师 In Memoriam 潇洒独行侠—马水龙

马水龙 独一无二的音乐侠客

我个人自幼兴趣广泛,文学、美术、理工乃至于医学等范畴,无一不向往。最后却选择了音乐这一门被长辈认为只能供作消遣,无法营生的艺术。因为在我的生命旅途中,唯有透过音乐创作才能找到自己。

——马水龙一九九九年「第三届国家文艺奖」之得奖感言

我个人自幼兴趣广泛,文学、美术、理工乃至于医学等范畴,无一不向往。最后却选择了音乐这一门被长辈认为只能供作消遣,无法营生的艺术。因为在我的生命旅途中,唯有透过音乐创作才能找到自己。

——马水龙一九九九年「第三届国家文艺奖」之得奖感言

基隆雨港出生的音乐家

一九三九年七月十七日,马水龙出生于基隆的蚵壳港(今基隆市安乐区),父亲许阿枝是兼治疗伤科、骨科的传统汉药仙,家境小康。马水龙幼年正值二战盟军轰炸,他随家人避居九份,烟雨迷蒙的山居生活和流连于八斗子海边的嬉戏,成为他儿时的生活印记。父亲心地善良,对贫困的病患,常常分文不取。有一年,家中甚至收留了一个乡下来的肺痨患者,每天准备营养饮食为他调养,一直到病人痊愈为止。小时候的这个经验在马水龙心底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让他无形中培养出扶弱济贫的侠气。

高二时父亲过世,身为独子(曾有一长兄,但十七岁时过世)的马水龙为了担负家计不得不中辍学业,他考上基隆的「台肥一厂」,担任绘图工作。遇到曾读师范学校的李哲洋,启发了他的音乐潜能。十九岁时靠自修考上国立艺专(今台湾艺术大学)音乐科作曲组。为了学业和家计,他由日班转到夜班,来回于基隆的工厂与板桥的艺专之间,日以继夜地奔忙苦读,于一九六四年毕业。当兵时,突发猛爆性肝炎,差点丢了性命。这应该是源于五年艺专期间,工作、学业两头烧的过度操劳。

之后,任教于基隆市立第四初中(今基隆市立中山高中)、台南家专(今台南应用科技大学)等校。在学时,马水龙就积极参与作品发表,毕业后的一九六七年,与陈懋良、游昌发、赖德和、沈锦堂、温隆信五位作曲家共同组织了「向日葵乐会」,大家约定一起创作发表新作,《台湾组曲》、《雨港素描》等都是在这段时间发表的。

多瑙河畔雷根斯堡音乐院的深造与体验

一九六九年,马水龙与相恋多年的钢琴家许子珍结婚,并生下两个儿子。他获得了德国雷根斯堡音乐院全额奖学金,为了理想,一九七二年飞向遥远的欧洲。在这个多瑙河与雷根河交会处的古城苦学了三年。他经常到慕尼黑参加音乐会、观赏歌剧。在努力学习现代音乐技法之余,他也体会到自身文化的问题。他的指导教授席格蒙(Dr. Oskar Sigmund,有些文章误植为Sigmand)既是作曲家,也是音乐学者,在音乐史与美学方面,给与马水龙很多启发。他体会到,十七世纪是义大利歌剧的天下,为何从十八世纪音乐重心转到了德国?因为巴赫,先是学习了义大利音乐,在融会贯通后,先创立了德国风格的音乐,然后才能成为世界性。匈牙利的巴尔托克出生于奥匈帝国,是个有文化观的作曲家,初时受德奥霸权影响,之后他的音乐语言吸收匈牙利民间音乐养分,并纳入了附近国家、地区丰富的民间音乐,「感动」是创作的泉源。巴尔托克最后成为举世闻名、影响后世甚钜的作曲家。

如何走出自己的路?文化发展和归属,一直是马水龙关切的问题,在德国的三年,他有很丰富的创作,就如他说的,这些作品「洋葱味」很重,如《长笛幻想曲》、管风琴曲《展技曲与赋格》等。挂记著寡母、思念著爱妻与幼儿,马水龙发挥他拚命三郎的精神,在三年内完成了德国的学业。毕业前由校方为他举办个人作品发表会,并代表校方于雷根斯堡音乐节、柏林电台、慕尼黑电台公开发表作品。一九七五年夏,马水龙回到故乡的怀抱,受聘于东吴大学音乐系,开始展现他旺盛的创作力和音乐教育的无比热忱。

从外双溪到关渡——创作理念的形成

一九七五至一九八一年,马水龙住在东吴大学的宿舍,他曾说这段时间是他在创作上最得心应手、也是最快乐的一段时间。一九七六年,他在实践堂举办「马水龙乐展」,发表《小提琴与钢琴对话》、《展技曲与赋格》、《长笛幻想曲》、《落花》、《寂寞》、《夜思》、《月下独酌》、《唢呐与人声》等作品。

随著国内舞蹈活动的蓬勃发展,他先后与舞蹈家黄丽薰、林怀民、刘凤学合作,谱写了《孔雀东南飞》、《廖添丁》、《窦娥冤》等舞剧、舞蹈音乐。在这些曲子中,马水龙巧妙地运用了传统音乐和和戏曲的表达方式,如唱念法,锣鼓、梆子等乐器,将其不著痕迹地融合在西乐语法中,进而转化成个人独特的风格。这个时期,他结合传统音乐文化的民族主义理念与实践手法也逐渐形成,一首首杰作展现了他无比旺盛的创作力,除上述外,还有管弦乐曲《玩灯》、大提琴与钢琴的《随想曲》、《清明》(梆笛、风锣与混声合唱)、《盼》(为十件传统乐器的室内乐)、琵琶独奏曲《水龙吟》。

音乐教育理念的落实——国立艺术学院时期(1981-1994)   

一九八一年夏,马水龙被礼聘至母校国立艺专音乐科担任科主任,同时兼国立艺术学院筹备处主任。他也完成了《梆笛协奏曲》,此曲后来成为最广为人知的作品。一九八二年,艺术学院正式成立,成为国内第一所艺术类科的最高学府。而他则历任系主任、教务长、院长。回顾这段时间,他曾说:「以前我是一年至少有三件作品,兼行政之后,变成三年才有一件作品。」我在他当院长时,担任他的机要秘书,在第三年,他不时表示,不再连任,要回归创作。的确,他有一些委托创作,一拖再拖,迟迟无法完成,他一直耿耿于怀。只是我当时听著听著,心里不太相信,觉得他那么认真,对艺术教育那么有理想,三年内这些政策实在无法完全实现,他一定会再继续。不料,他真的是任期一到,毅然决然地卸任。

行政再忙、再繁琐,马水龙仍完成数首呕尽心血之作:如《我是…》(女高音,长笛与打击乐器)、《意与象》(箫与四把大提琴)、《水墨画之冥想》(九把大提琴)。马水龙的创作,很少重复之前的类型,每一首都是独一无二,二○○七年颁赠荣誉博士给马水龙的台南大学网站上,「马水龙的创作理念」以一段话形容上述三首曲子及之后完成的说唱剧《霸王虞姬》(1997):

在这四部作品中,马水龙先生在抒发情感与经营意境上,技巧显得更加成熟、圆融;它们有如四幅挥洒著作曲者胸中丘壑的音乐泼墨山水,被渲染地更加抽象、更富于灵性;在情境与意境的相互渗透上,显得悠游自如,浑然天成;传统音乐的种种因素,被纯化、抽象化,有如行云流水般的不著痕迹。

另外,他也在邱再兴文教基金会支持下,创设了「春秋乐集」,每年举办两次现代作品音乐会,提供作曲家一个公开的发表会。至二○○一年,十年间,就演出了一百卅多首创作,期间并举办作曲比赛、音乐节等,成绩斐然。

晚期的创作爆发力

一九九四年八月卸下艺术学院院长职位后,马水龙回归单纯的教学、创作生活,五十五岁的他,仍充满旺盛的创作力、对艺术教育的热忱,以及维持嫉恶如仇、扶弱济贫的个性,他持续推动「春秋乐集」的音乐会,并完成更精辟的作品如《关渡随想》(钢琴与管弦乐)、《琵琶与弦乐四重奏》、《踢踢踏》(歌曲)、古筝独奏曲《寻》等,他最后、最大的作品,应属《无形的神殿》(参阅国台交录制的DVD与乐曲解说)。这些作品有的充满山林、云霭、天际的感动,有的充满禅味、哲思和生命体验。

马水龙教授的逝去,虽让亲友、师生难舍、哀痛,但是听著他的音乐、看著他留下来的影像,仿佛他仍在身边谆谆教诲。我们将收起哀伤,追随他的精神和理念,继续前进。

编按:国家两厅院表演艺术图书馆为纪念马水龙老师,将建置相关线上馆藏主题展,不日推出。可参网址serv.lib.npac-ntch.org/2015/mashuilong/index.htm

专栏广告图片
欢迎加入 PAR付费会员 或 两厅院会员
阅读完整精彩内容!
欢迎加入付费会员阅读此篇内容
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

生平大事记

整理  李秋玫

1939年

0岁

7月17日,出生于雨港基隆市。

1952年

13岁

小学五年级,对学校音乐老师所上之基础乐理及识谱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并经常利用假日借用校内的旧风琴,自我摸索。

1953年

14岁

入基隆水产学校(基隆海事学校的前身)初中部。热中于体育活动,并下苦功勤练各项田径运动。

1956年

17岁

就读基隆水产学校高中部,后因父亲过世而中辍学业,为负担家计至基隆的台肥一厂做机械工,担任绘图工作,同时利用闲暇之余随女画家汪寿宁及江明德学习绘画。

1959年

20岁

入国立艺专音乐科,主修理论作曲,师事萧而化、许常惠、卢炎等教授,另外副修钢琴和大提琴。

1963年

24岁

参加台北国际妇女会举办之作曲比赛,以钢琴独奏曲《回旋曲》获佳作奖。

1964年

25岁

以第一名优异成绩自国立艺专音乐科作曲组毕业。之后任教于基隆市立第四初级中学(现基隆中山国中)。

1967年

28岁

与陈懋良、游昌发、赖德和、沈锦堂、温隆信等五位作曲家共同发起「向日葵乐会」,彼此相互切磋砥砺,并约定每年发表新作。

1969年

30岁

任教于基隆省立商工,同时在基隆崇右企专兼课。

1970年

31岁

参加中国现代音乐研究会主办之作曲比赛,以《弦乐四重奏》获得佳作奖。

1971年

32岁

8月任台南家专音乐科讲师。参加教育部文化局举办之第二届纪念黄自歌曲佳作奖,以声乐曲《怀乡曲》(为女高音与钢琴)入选。

1972年

33岁

获西德雷根斯堡音乐学院全额奖学金,赴德国留学,随席格蒙(Dr. O Sigmund)教授学习作曲。

1975年

36岁

以最优异成绩毕业,毕业前夕举行个人作品发表会,由雷根斯堡音乐学院的教授来演出,深获好评。并代表学校在雷根斯堡音乐节、柏林电台、慕尼黑电台公开发表作品。回台后应聘担任东吴大学音乐系副教授。

1977年

38岁

以交响诗《孔雀东南飞》获中山文艺音乐创作奖。

1979年

40岁

2月18日,完成云门舞集委托创作之作品四幕舞剧《廖添丁》。

1980年

41岁

8月,任东吴大学音乐系教授。完成舞蹈家刘凤学委托创作之作品《窦娥冤》(人声、唢呐与打击乐),并于「新古典舞团作品发表会」中发表;此曲同时亦获得吴三连文艺创作奖。

1981年

42岁

8月,任国立艺专音乐科教授及科主任,国立艺术学院筹备处主任。完成《梆笛协奏曲》,其导奏部分为中广公司采用为台声。

7月3日,泛亚交响乐团在香港举办成立五周年纪念音乐会,演出台湾作曲家江文也的《台湾舞曲》、郭之苑的《民俗组曲》和其作品舞剧《廖添丁》选曲,张己任指挥。

1982年

43岁

8月,任国立艺术学院音乐系教授及创系主任;任文建会音乐委员会委员。

1983年

44岁

四月由罗斯托波维奇指挥美国国家交响乐团,于台北国父纪念馆演出《梆笛协奏曲》,同时经由人造卫星将实况转播至美国PBS公共电视网,引起国内巨大的回响。

1984年

45岁

以《梆笛协奏曲》获得金鼎奖最佳作曲奖。上扬唱片与PCA公司合作发行《梆笛协奏曲》及《孔雀东南飞》之音乐专辑,陈中申主奏梆笛,徐颂仁指挥读卖日本交响乐团演出。

1986年

47岁

9月,获美国国务院傅尔布莱特学术奖,前往纽约哥伦比亚大学及费城宾州大学做为期半年之学术交流与考察,并分别在东西岸举行四场个人作品发表会。

1987年

48岁

3月21日在纽约林肯中心艾丽斯杜丽厅、3月29日在华盛顿D.C.、4月4日在旧金山、4月11日在洛杉矶等地,分别举行「马水龙作品发表」,发表《雨港素描》、《弦乐四重奏》、《长笛幻想曲》、《大提琴随想曲》、《我是……》、《展技曲与赋格》与《窦娥冤》等作品。

8月,任国立艺术学院教务长。

1990年

51岁

以作品《孔雀东南飞》获金鼎奖优良唱片特别奖及最佳作曲奖。

5月14日,任财团法人邱再兴文教基金会执行长。

1991年

52岁

被列入「世界名人录」及「五百名人录」。以作品《廖添丁管弦乐组曲》获《中时晚报》年度最佳作曲奖。

4月,由财团法人邱再兴文教基金会赞助,负责筹划「春秋乐集」,作品发表会之成立,以提升音乐创作之风气。

8月,任国立艺术学院院长。

1993年

54岁

6月5日,《梆笛协奏曲》入选中华文化促进会评选之「廿世纪华人音乐经典作品」,于北京人民大会堂颁奖,并由李绍嘉指挥中央交响乐团演出。

1994年

55岁

8月,辞去国立艺术学院院长职务,专心致力于作曲研究工作,仍担任音乐系教授。获文建会学术奖助,至美国从事学术研究,并在北伊大、耶鲁、哈佛等大学作专题演讲。

5月,主持与主办亚洲作曲家联盟第十六届大会。

1997年

58岁

5月18日,「1997基隆国际现代音乐节」中,由徐颂仁指挥国立艺术学院管弦乐团暨合唱团,在基隆市立文化中心演出说唱剧《霸王虞姬》。

1998年

59岁

9月20至26日主办与主持亚洲作曲家联盟第十九届大会。

1999年

60岁

9月,第三届国家文化艺术基金会文艺奖音乐类奖项得主。

9月,连任亚洲作曲家联盟总会五位执行委员之一。

2000年

61岁

5月,李总统颁授二等景星勋章。《天祐吾土福尔摩沙》于5月20日总统就职典礼中首次演出。

7月,连任亚洲作曲家联盟中华民国总会暨中华民国作曲家协会理事长。

2002年

63岁

9月当选「亚洲作曲家联盟」副主席。

2006年

67岁

获行政院文化奖。

2007年

68岁

4月获台北艺术大荣誉博士学位、6月获台南大学名誉博士学位。

2009年

70岁

台北艺术大学为马水龙贺寿,将第10期《关渡音乐学刊》定为「水龙吟专刊」,并且于台北艺术大学音乐厅举办「水龙吟音乐会」。

2012年

73岁

台湾大学授与名誉博士学位。

2015年

76岁

5月2日辞世,享寿76岁。

参考资料:台湾音乐馆「台湾作曲群像.音乐家名录」musiciantw.ncfta.gov.tw/list.aspx

Authors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