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剧场界让新进编剧发表的机会不少,但有志于系统性学习和进修编剧的创作人,选择其实可能只有香港演艺学院,该校编剧课程在潘惠森的策划下,的确吸引了不少本地和中国内地学生就读。最近演艺学院编剧硕士生在艺术中心小剧场展演卅分钟其新作的选段,作品看来风格迥异而且进路不一,却不约而同朝向一种思考:不同价值观的对立、冲击与角力,与「后雨伞」处境别有连系的意义。
香港新进编剧的学习和发表作品机会,近年的确不少,小型专业剧团如「新域剧团」、「7A班戏剧组」、「影话戏」等已持续多年推动读剧和写作计划,至于「香港话剧团」的「新戏匠」系列,也在其黑盒剧场以相对丰富的资源上演多个作品,好些是编剧的处女作品。
最近「剧场工作室」在其黑盒剧场推出「DG黑盒试点计划」,起航首个演出《皇上晚安》的编剧郑思婷,是一位由编剧课程开始接触剧场的创作者;至于「进剧场」和「演戏家族」也将会在八月开始进行「编剧培育及作品展演」,成果会在明年底公演,看来香港剧场将会有不同的创作能量源源注入。
五位硕士生演出作品选段
在香港有志于系统性学习和进修编剧的创作人,选择其实可能只有演艺学院,不过该校编剧课程在潘惠森的策划下,的确吸引了不少本地和中国内地学生就读。七月中的「PW壹捌零零—编剧硕士成果展」,五位来自不同背景、带著不同创作经验的演艺学院编剧硕士生,在艺术中心小剧场展演卅分钟其新作的选段,是一次很有意思的创作交流,也可让人窥探新一代编剧的关注。
《香城六六六》与《中间人》不约而同地取材自中国一个新闻故事:有人好心扶起跌在地上的老人家,却反而变成伤人者,世情扭曲人心黑暗在资源严重不均的社会下变成常态。《香城》的选段以「伤人」的牧师,和本来劝他赔偿了事后来却想反告老人家的律师两人之间的讨论为始,制造了一个有趣的悬念;而《中间人》则只是借剧中儿子目睹这事为切入点,推进与其父亲两人对公义立场抉择的看法,「伤人」的父亲的同学,但原来更复杂的是背后一件与死亡有关的往事,儿子对父亲的冷漠世故不表认同,思辩在于「为何选择站在中间」。
《香城》编剧郑迪琪正职是医疗人员,前作《萤火》由「影话戏」搬演,即是与其生活经验非常贴近的故事,这次选段展演也贯彻她对弱势和边缘社群的关注,只是有别於单单呈现他们的处境,而思考弱势未能逆转命运与既得利益者的关系。至于《中间人》编剧邓世昌因有自己的剧团而不少创作都有机会上演,作品多透过玩味语言呈现年轻人出路的焦虑,这次潜挖人物深层的意识形态,是一次可喜的尝试,可见编剧有技巧地透过戏剧语言推进故事,而非只是把玩语言的趣味性。
皆关注不同价值观的角力
至于《信任》虽是「荒诞」故事,却取材自特首说有香港年轻人北上参与发展国家产业而获得可观回报的事件,编剧郭永康将之演变成一个人与人之间信任的故事,写实中不失魔幻笔触。《左胶男与热狗女》的编剧满道是资深创作人,回到校园后创作的作品贯彻他对社会的关注,是一个发生在金钟占领区的故事,激辩「什么是民主」。而最「不写实」的是李智达的《西奥》,故事有关画家梵谷与他的画商弟弟思辩角力「艺术与商业」,是一个揉合了很多研究资料加上编剧想像力的哲理作品。
这次展演作品看来风格迥异而且进路不一,却不约而同朝向一种思考:不同价值观的对立、冲击与角力;以角色的思辨,作为故事推进的策略和作品核心的思考,在五个作品内都有明显的呈现。这种共通性与「后雨伞」处境看来别有连系的意义,至于「雨伞」运动会否为本地创作带来新一波创作力,相信观众都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