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化现象
香港正流行感冒。我来到那天报上头条写著「每十病人一流感」。好些朋友,约了看戏没来,办公室找不到人,不用问,准是在家里躺著呢。──还有一项调查显示,经济不景气导致失业人口激增,每十个门诊病人就有两人患上精神病。
香港文化界也正患逾食症。艺术发展局自九五年成立以来,资助艺术活动十分慷慨,例如去年度补助额便高达台币五亿五千万,号称高居世界第二(有人不同意这种算法)。独立制片突然蓬勃起来,还出现了独立制片的发行人,短片都可以上院线;小剧团如雨后春笋,书店也多出一排排滞销新书。这都是艺展局的功劳。好气象当然也有后遗症:不患寡而患不均,关于补助分配的蜚短流长由来已久。如今艺术发展局又开始翻查三年来获资助而逾期未完成的「烂尾」个案,多达七十四件。「涉案」的包括许多知名人士,有人的补助金被追讨回去,有人钱还不出来有挨吿之虞,有人则一延再延几乎信誉扫地。没染上感冒或精神病的朋友,也有各自的苦恼。
油街:香港的「华山特区」
尽管被经济不景气所困,不能说香港政府不重视文化。我们不是有华山特区和中正二分局么?香港这几个月来的热门话题则是油街。油街是香港岛上临码头的一条街,旧政府机关仓库及停尸房所在地,在出售前以极低廉价格论月出租,一些艺术团体夹在当中进驻。有剧团拿来当办公室和排练场,有艺术家拿来当工作间和展览场,首先登高一呼的「进念.二十面体」则租下一整层作展览和演出,叫「Z+」。我去看了一次演出,是香港艺术中心和进念合办的「小圈子运动」,每月一、两回提供剧场新鲜人演戏,不计场租,也不收门票,就在「Z+」。一片可让货柜开进开出的柏油路广场,几栋毫未整修的破落建筑,似乎只能用「光秃」、「寒酸」来形容;地方简陋至极,却静静地焕发活力,俨然一个艺术村雏形。租约到期后呢?艺术家们还在争取,我们就静观其变吧。
文字|鸿鸿 编导、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