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步」或称「跪步」,生动传达出老院公的龙钟老态。(徐志诚 摄)
座谈会 座谈会

嫣然纵逸游龙惊

莆仙戏身段示范

莆仙戏表演的基本功集中在步、首、肩三个部分,因此格外要求头、身、腰的配合。再加上受到当地偶戏的影响极深,在举手投足间常显现出提线木偶的提线动作。

莆仙戏表演的基本功集中在步、首、肩三个部分,因此格外要求头、身、腰的配合。再加上受到当地偶戏的影响极深,在举手投足间常显现出提线木偶的提线动作。

莆仙戏从「生旦靓妆末角两贴(贴生、贴旦)丑」(出自保有唐代「大面戏」遗风的开台戏出《武头出末》所唱「中词」)的「兴化七子班」,到明中叶加入「老旦」发展成为「八仙子弟」的体制,创造出许多莆仙戏特有的科介身段。莆仙戏表演的基本功集中在步、首、肩三个部分,因此格外要求头、身、腰的配合。如生、旦举手「高不过眉目、低不超肚脐、左右不越眼围」;靓妆「出脚向外踢、踏地要用力;出手比头高、掷手与鼻齐」等;再加上受到当地偶戏的影响极深,在举手投足间常显现出提线木偶的提线动作,如生脚的拖鞋拖、旦脚的蹀步、靓妆的挑步、丑角的七步顚、末脚的三节弯、老旦的三脚杖,以及表达欢乐的雀鸟步、愤怒的双摇步、悲哀的双掩面、愉快的双车肩,以及角色上下场与武打时的一冲一撞等,都被称为「傀儡介」。

首先由鲤声剧团的当家旦角王少媛示范旦角的基础步法「蹀步」。在粉彩斑斓的裙裾下,演员两足并立靠拢,膝头夹紧,足尖著力,以足尖一翘一落不断搓著行进著,表现出古代女子「行不动裙」婀娜多姿的走路姿态,如《团圆之后》中柳氏甫出时的步法。随后又示范在忙碌或赶路时所使用的快步,称为「摇步」,旦角摇步如「细蹀」而快(「蹀步」可依步幅的长短,分为「细蹀」、「中蹀」、「粗蹀」三种),其特点是足与同方向的手式同时进行。接著,又示范了一段精采的《击鼓鸣寃》身段。在古代社会中,当人们遭遇寃枉事时,可以向衙署击鼓鸣寃。但击鼓时,衙役照例会把人从鼓架上推下,然后捆起审问,这是属于正旦的靑衣戏。演员必须透过一连串捡绳、缘绳、擂鼓、推下、倒地、顚摆、就绑、望天的精湛身段,表现出击鼓诉寃者的悲戚与无助。在演员轻歌低吟的「叨叨令」中,雕塑出一幅幅细致优美的身段造型。

紧接著由靑年花旦示范了「千金(斤)坠」的身段,这是劳动妇女或丫嬛愉快忙碌的工作形象。但见她将拇指、食指与中指捏在一起,无名指与小指弯曲成半圆形,形成「姜芽手」的手势。然后双手手心向下,稍微曲臂,摇步行进,两手配合著台步向左右摆动,如右足踏出,左手摆至脊间与脊齐,右手摆置右边,离右腿约七、八寸;左足踏出,两手亦向左摆。头肩随著手而摆动,眼睛亦左右流盼。如《晋宫寒月》中陪伴著骊姬出来的宫女就采用此身法,是贴旦必备的基本功。

随之则由有莆仙戏「活字典」美称的朱世凤老师傅来示范。他不仅娴熟莆仙戏八个行当的身段步法,而且能演能导,也担任这次剧作演出的导演职务。首先他为我们示范老旦的身段,老旦的基本功是「三下顚」,分为向右或向左横踏三步,头身随著足步颤动的「左右顚」,以及往前后三步,头身手足也随著颤动的「前后顚」两种;通常老旦又可依所饰演人物的身分,而区分为官家与富豪老太,以及贫家与穷苦老婆等类型,并可借助拐杖来作不同身态的模拟。而另一位资深演员则为我们示范了老院公的身姿,采用「老步」或称「跪步」,将两足尖斜向左右作八字形,膝盖稍微屈曲,举步时足掌要平,离地三、三寸,每步也只踏进二、三寸,著地时足跟用劲头随著摇动,坐臀但不外突,上身要保持平直。刹那间,一个老态龙钟的院公就生动传神地在大家的眼前出现。

所谓「粉白黛绿谓之靓妆」(明朱权《太和正音谱》),这正是莆仙戏中净角的称谓。由名演员黄亦林所示范的「挑步」,是靓妆表现地位崇高的官员典型的步法,举步时必先把足尖斜向上翘起,弯膝腿成曲线,跨大步旋劲伸直著地,以表现出老成持重的身影;并配合「三下提」的动作,将两手中指相勾往上提,藉三步拂袖再勾中指上提,表现大官出堂的神态;或者使用「虎爪手」的手势,将五指撒开外伸,指尖向内稍曲,指尖著力,表现出威武大度的官僚形象。通常,靓妆与末脚在许多开端与结束时都是采用「簇手」的手法,将两手举起手指撒开成为「虎爪手」,指尖齐肩,两手展开,相距约二尺二寸左右,眼睛平视,非常类似傀儡戏偶的身段,如《团圆之后》中的叶庆丁就以此来塑型。

莆仙戏特别重视两肩动作的运用,是以观众只要看到演员肩上的表演,就可以联想到角色在脚步与身段上的变化。如靓妆经常运用「扛肩」,来显示其威猛桀骛的气势;旦角则几乎在每一动作开始,都要使用「荡肩」,运用肩力使两肩的肩头连续向上下荡动,头也随著稍微摇动;而生角则是将劲力放在两手腕上,使得头荡而肩不动,以显现出潇洒大方的姿态。资深的优秀演员周如典为我们示范了生角最主要的步法「三歩行」,举步时足尖稍抬起,踏步时膝盖稍曲即又伸直,表现出儒雅稳重的风度;而在手势上常用「香橼手」,表演时双手虚握,轻松不大著力,食指稍微突出,与大拇指紧靠在一起,是莆仙戏特有的一种指法。另外,还示范了寒儒穷汉走姿的「狗偻步」,或称「拖步」。两手以「香橼手」扣在胸前或胸侧,折臂,耸肩驼背,坐臀弯腿,两足并立,拖步向前,肩手随步伐行动。如左足拖进,左肩左手坠下,同时右肩右手稍提高,反之亦然。在其愁眉苦脸、双眼无神的神情中,仿佛见到如吕蒙正一类穷途落魄「拖鞋生」的憔悴身影。

历来,莆仙戏行家把基本功训练叫做「落基」,要求做到「精求娴熟,气足运行,神化转情」。各行当为塑造各自的形象,各有其基本功的要求与训练。如莆仙戏的武打系从民间杂技与武术提炼而来的,因此特别讲求扎实的脚力与真工夫的展现,早期还以真刀真枪作为砌末使用。靑年演员林玉灿特别示范了一套拳法,似飞鹰般舞动,如流水般行步,像游龙般转折,劲力呑吐自如,身法矫健飘逸;而后又耍舞了一段《两鞭回三锏》中的耍锏,这源自宋元戏文的《秦叔宝跳锏》,本是模仿傀儡戏动作的武打小戏,秦叔宝的双锏与尉迟恭的鞭,都是只有一尺见长左右的兵器。因此从开打到收束,俱是挂在演员的手上不断地旋转表演的,可以说是独树一帜、别具特色。

在此起彼落的赞叹声中,莆仙戏以其「奇、古、特」的表演艺术,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对于这「极盛唐古典之菁英,留霓裳羽衣之遗响,采宫廷教坊之荟萃,取山村田野之歌调」(宋黄岩孙主修,刘克庄序《仙谿谷志.艺文志》)的古老剧种,我们不仅有著一份学术研究的孺慕,企望能借此探究其与宋元南戏间的血脉亲缘;也有著一份艺术本质的惊艳,期盼能由此剖析其在表演程式上的独特风貌;更有著一份戏曲史观的关切,但愿能凭此解读其在传统与现代中的发展流变。

 

文字|蔡欣欣  政治大学中文系副教授

艺术家请回答-吴珮菁广告图片
四界看表演广告图片
欢迎加入 PAR付费会员 或 两厅院会员
阅读完整精彩内容!
欢迎加入付费会员阅读此篇内容
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
Authors
作者
免费订阅电子报广告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