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搜尋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News藝訊
  • Preview演出
  • Feature專題
  • World國際
  • Columns專欄
  • People人物
  • Review評論
  • Focus話題
  • Choice生活
  • Video影音
  • Shop商品
  • Contents當期雜誌目錄
  • Online News官網限定報導
  • Shop商品
    1. Subscribe 數位全閱覽
    2. Magazine 雜誌
    3. Book 書籍
      1. 在兩廳院遇見大師
      2. 兩廳院創作全紀錄
      3. 表藝文摘
      4. 達人系列
      5. NSO發現系列
      6. NSO歌劇系列
      7. 特刊
      8. 年鑑
      9. 其它
    4. CD
      1. 兩廳院樂典
      2. 其他CD
    5. DVD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 繁體中文
  • 簡體中文

傳統戲曲

相關文章 29 篇
  • 台北新劇團的「酷集劇場」是戲曲新生代的實驗場域,圖為該系列演出之一《易》。
    特別企畫 Feature 找老師找舞台 為「接班人」打造未來

    現象9:前輩大師紛凋零,傳統戲曲界展開新世代培植

    傳統戲曲界今年痛失多位大師,更讓人感到後繼者培植之迫切。包含京劇界的國光劇團、台北新劇團,歌仔戲界的明華園、唐美雲歌仔戲團、春美歌仔戲、秀琴歌劇團等,紛紛推出新秀培植計畫與劇碼,讓戲曲接班人能夠透過舞台實戰,精進技藝,也及早被觀眾看見

    文字|陳淑英
    第288期 / 2016年12月號
  • 吳榮順期待:「臺灣戲曲中心是海內外觀眾及遊客,認識台灣傳統藝術的第一個入口。」
    話題追蹤 Follow-ups

    勿忘初衷 向下扎根

    原臺北藝術大學音樂學院院長、知名民族音樂學者吳榮順,甫於十一月八日接任國立傳統藝術中心一職,對於旗下三園三團一館的營運大任,吳榮順抱持「勿忘初衷」的態度,堅持傳藝中心保存、推動傳統戲曲及傳統音樂的本質。為讓戲曲中心朝向專業藝術劇場發展,他將導入藝術總監制,為劇場打造特色,並自許:讓臺灣戲曲中心成為海內外觀眾及遊客,認識台灣傳統藝術的第一個入口。

    文字|陳淑英
    第288期 / 2016年12月號
  • 「老步」或稱「跪步」,生動傳達出老院公的龍鍾老態。
    座談會

    嫣然縱逸遊龍驚 莆仙戲身段示範

    莆仙戲表演的基本功集中在步、首、肩三個部分,因此格外要求頭、身、腰的配合。再加上受到當地偶戲的影響極深,在舉手投足間常顯現出提線木偶的提線動作。

    文字|蔡欣欣、徐志誠
    第73期 / 1999年01月號
  • PAR表演藝術
    特別企畫 Feature

    舊曲新唱

    儘管市場反應冷暖不一,台灣的傳統戲曲界近年來仍出現了許多具有新意的創作嘗試。從跨劇種的形式實驗,取材多元化的新編文本,到結合不同媒體的經營策略,世紀末的傳統戲曲是否已經發展出一些値得期待的嶄新表現活力?其障礙何在?而在進入新世紀之前,面臨國立戲劇藝術中心即將於二〇〇一年元旦成立的新衝擊,戲曲界對於未來又有何憂慮與展望?

    文字|本刊編輯部
    第87期 / 2000年03月號
  • 國光劇團團長吳瑞泉曾經負責規劃兩校合併案,目前主持兩團統合事務。
    特別企畫 Feature

    統合現有資源,放眼戲曲未來 專訪國光劇團團長吳瑞泉談「國立戲劇藝術中心」成立案的規畫與展望

    在成立台灣戲曲專科學校之後,敎育部「國光、復興兩團校整合計畫」的下一步是將現有的國光劇團、國光豫劇隊、戲專國劇團與戲專綜藝團統整,再吸納一本土劇種劇團,預計於二〇〇一年一月改制成爲「國立戲劇藝術中心」。曾經負責規劃兩校合併案、目前主持兩團統合事務的國立國光劇團團長吳瑞泉表示,將承續「不增員額、不加預算」的原則,完成劇團整併的目標。整併之後最大的好處在於,原有兩團團員行當互有見長、角色配當不齊的狀況將可望改善;同時,「資源統合運用」的結果,將使劇團有更充裕的人力資源演出大戲。 新成立的「國立戲劇藝術中心」,在體質上屬於社敎機構,負有「社會敎育、宣導政念,配合政府指導民間社團」的功能。可是對於吳瑞泉來說,「國立戲劇藝術中心」無非只是換個名字的劇團,未來每年還是繼續會大量爭取國內外演出機會、支援大專院校相關戲曲社團、推動中小學校園巡演,或是錄製電視戲曲節目等等,這些都與現今所爲相去無幾。劇藝中心設主任一名。副主任則有兩名,分別來自國家編制與藝術工作者,擔負劇團行政與表演的業務;表演部門的副主任可由團員兼任。除了前四團是沿用原有團員之外,本土劇種劇團將採取逐年徵選的方式,期能吸收最優秀的藝術家,發揚本土劇種。中心的經費則完全來自國家編列的預算,票房收入與募款所得都必須繳交國庫。吳瑞泉說:「我們就是一個職業劇團。像一般劇團有演出,也有競爭的壓力。」 設置國家本土劇團的政策考量 面臨著生存競爭的課題,劇藝中心在設置劇團的時候,是否兼顧各戲曲愛好族群的公平不是惟一的考量。如同吳瑞泉表示的,劇藝中心有一般劇團的票房壓力,所以在選擇的時候,勢必得以觀衆的口味爲優先。他說,國內有一半以上的人口是閩南族群,因此使用台語演出的歌仔戲是最容易被大多數人接受、瞭解與喜歡的劇種。同樣是以台語發音的布袋戲,因爲舞台小,不適合大型演出,加上藝術流派紛雜、統合不易,又有濃烈的迎神賽會性質,與國立劇團的性質略有出入。 對於部分民間藝術家質疑國立歌仔戲團成立,是與民爭利的做法,吳瑞泉特別指出,大學也有公私立之分,這純粹只是性質的差異,公立單位做的反而往往是民間不願做的賠錢事;在戲路上,因爲肩負國立劇團的使命,所以會稍與民間的藝術性格作出市場區隔。至於與民間藝術家的交流方面,吳瑞泉則採取了比較

    文字|羅仕龍、國立國光劇團
    第87期 / 2000年03月號
  • PAR表演藝術
    即將上場

    傳統戲曲的關懷己卯年台北上元燈戲活動

    台北燈會歷年來都吸引了百萬人潮,已經成爲知名的台灣民俗活動。今年台北燈會即將邁入第十年了,國立傳統藝術中心籌備處首度擴大舉辦「傳統戲曲的關懷己卯年台北上元燈戲活動」,演出以傳統戲曲爲主,節目包括有北管、南管、歌仔戲、崑曲、京劇、傀儡戲、燈影戲、布袋戲等劇種及台灣說唱(唸歌仔)、台語相聲(答嘴鼓)、曲藝、客家八音等流行於台灣地區的傳統戲曲及講唱藝術,內容則以應節的吉慶燈戲爲主。三月二日元宵節當天於下午三時半提早開鑼外,其餘三晚都是在晚上六時到十一時演出,全部節目共計二十場次,參加團體包括:國立國光劇團、漢唐樂府、華洲園皮影戲團、復興閣皮影戲劇團、阿蓮錦飛鳳傀儡戲團、苗栗陳家班北管八音團、員林大台員劉祥瑞掌中劇團、台北曲藝團、薪傳歌仔戲團、黃香蓮歌仔戲團等。

    文字|本刊編輯部
    第75期 / 1999年03月號
  • 《時空情人音樂會—舒曼與南管的邂逅》(陳又維 攝  台北藝術節 提供)
    話題追蹤 Follow-ups 2010台新藝術獎表演藝術現象觀察—音樂

    傳統藝術唱出新意 在地音樂劇百家爭鳴

    二○一○年的國內樂壇,有傳統藝術再造亮眼出擊,有音樂劇舞台百家爭鳴,也有現代科技生活入樂的巧思,當然更不乏音樂家跨界演出的嘗試,整體而言,「創新」、「跨界」、「再詮釋」,就是二○一○台灣樂壇的關鍵字。

    文字|林采韻、陳又維
    第221期 / 2011年05月號
  • 和歌仔戲名旦廖瓊枝合作多次,培養了惺惺相惜的情誼。
    戲台女影

    台後粉墨的劇妝名角──王銀麗

    憑著手上的絕技與追求突破的精神,數不盡的知名人士都指定要王銀麗畫臉,在她厚敦敦的手掌拍擊下,一張張臉嫩得讓人想咬一口,再經她持筆一番揮灑,一對對眉目傳出了情意,大家似乎已淡忘王銀麗原是個傑出的演員。

    文字|劉秀庭、王銀麗
    第85期 / 2000年01月號
  • PAR表演藝術
    專欄 Columns

    本土戲曲「復興」的迷思

    政府花了許多氣力辦理傳習計畫,建立學校中的本土戲曲科系,多年來也培養了大批「藝生」或演員,然而這些新進的「本土戲曲」演員和京劇演員遭遇的問題是一樣的:「舞台在哪裡?」「新戲在哪裡?」單純的學習模仿可以使一個劇種不至於滅亡,但不能使一個劇種具備生命;唯有不斷的創作才能使一個劇種展現新的生命力,但是我們創作的能力在哪裡?

    文字|劉南芳
    第115期 / 2002年07月號
  • 《老鼠娶新娘》發展傳統布袋戲偶和仗頭傀儡同台的可能。
    劇場思考

    傳統之為用 從現代劇場裡的布袋戲偶談起

    在台灣當代劇場的橫軸上,傳統戲曲與西方劇場間密密麻麻地分佈著實驗的成果。儘管不同劇場形式的融合或撞擊乃時勢所趨,終究要瞭解原種戲劇或戲曲形式的特性、内涵,並掌握展現的手法、技巧,才有可能在不同的表演體系中取枝摘葉,另成新景。

    文字|簡秀珍
    第113期 / 2002年05月號
  • 《有趣的說唱──大陸系說唱在台灣》
    表演書房

    爲入門者所量身打造的口袋書 《傳統藝術叢書》第三輯出刊

    日前,《傳統藝術叢書》第三輯正式發刊,其配合以活潑生動的彩色圖片,内容深入淺出。欲一窺傳統戲劇殿堂者,可考慮以此套叢書作為參考入門書籍。

    文字|謝筱玫、傳統藝術中心籌備處
    第99期 / 2001年03月號
  • 演員的傑出表現是全劇最値得稱道處。(圖為柳兒/蕭揚玲與無名氏/王柏森)
    戲曲

    煙鎖重樓幾不見 《中國公主杜蘭朶》究竟航向何方?

    這次的觀劇經驗,最令人感到興奮快樂的部分,莫過於演員的演出表現了。飾演杜蘭朶的王海玲,飾演柳兒的蕭揚玲,特邀飾演無名氏的王柏森,這三位演員的表現都足令人擊節讚賞。

    文字|張啓豐、白水
    第94期 / 2000年10月號
  • 余秋雨編劇、黃梅劇首席旦角馬蘭主演的《鞦韆架》,在北京公演時引起相當大的轟動。
    焦點

    盪鞦韆 余秋雨和馬蘭的一次民間遊戲

    古代女子盪鞦韆,是禮敎桎梏下的難得瀟灑,余秋雨和馬蘭在《鞦韆架》裡,則把「盪鞦韆」經營爲闖蕩精神的一種比喩,一種意象,是「擱下苦澀、粘滯的思慮負擔和史學負擔,努力找回民間藝術調皮爽朗、悲喜跳蕩的遊戲活力」。

    文字|李翠芝、紅劇場劇團
    第87期 / 2000年03月號
  • 戲專因起步較早,擁有較寬闊的實驗空間,其成長、轉型的路線也淸晰可見。圖爲復興國劇團時期的作品《阿Q正傳》(1996)。
    特別企畫 Feature

    本土味,異國風,現代化? 「新編京劇」的回顧與省思

    國內近年來的「新編京劇」演出,以國光與戲專國劇團的大型製作爲首,在劇本取材與舞台呈現手法上多有創新,引發各方廣泛的討論。但這些作品能否爲台灣新編京劇的發展提出新的指向,是値得觀察的。

    文字|游庭婷、白水
    第87期 / 2000年03月號
  • 《武惡》(1993)是李小平第一部執導的現代劇場作品。
    特別企畫 Feature

    從京劇到現代劇場 曹復永、李小平、李國修的跨劇種創作經驗談

    藉由異質藝術元素的融合實驗,京劇藝術展現了多元化的現代風貌。本次座談會以「展望─共創世紀的舞台」爲題,邀請曹復永、李小平、李國修三人講述各自將京劇與現代劇場或其他戲曲藝術結合的經驗,並對京劇未來的發展提出思考。

    文字|李元皓、林幸慧、白水
    第87期 / 2000年03月號
  • 河洛歌子戲團的《欽差大臣》(1997)。河洛擅長以嘲弄反諷的「官場戲」,批判表露社會亂象與人生百態。
    特別企畫 Feature

    「解構與重整」的新紀元 打造歌仔戲的希望工程

    歌仔戲一向具有高度的包容性,百年來已經吸納了許多其他表演藝術的養分;而不同歷史階段的歌仔戲表演形態,又相繼在九〇年代復甦聚合,相互影響之下,對歌仔戲的整體劇藝發展,造成更加複雜多重的震盪。這種震盪的現象,在重組歌仔戲的不同藝術元素之際,是否也有可能融合出獨特的歌仔戲藝術語言?

    文字|蔡欣欣、白水
    第87期 / 2000年03月號
  • 電影《聖石傳說》是霹靂布袋戲跨媒體事業的最新產品。
    特別企畫 Feature

    「霹靂」啓示錄 靂霹布袋戲的跨媒體經營策略與台灣表演生態的發展趨勢

    在國內的偶戲界中,霹靂布袋戲的經營手法與規模均是獨樹一格。霹靂結合藝術創作與商業行銷的成功之道,對於國內表演生態的發展瓶頸與出路,提供了一個另類的思考角度。

    文字|劉秀庭、霹靂衛星電視台
    第87期 / 2000年03月號
  • 表演工作坊的《那一夜,我們說相聲》開啓台灣相聲劇的新風潮。圖爲1993年版的《那》劇演出。
    特別企畫 Feature

    甩掉什麼包袱?肩起什麼包袱? 從台灣相聲表演現象到台灣曲藝市場趨向

    近年來,以戲劇感豐富舞台呈現的表演方式,逐漸爲台灣的說唱藝術帶來一些新的發展特色。在傳承說唱藝術的表演團體當中,亦不乏對形式與內容有所創新者,在票房上也各有斬獲。然而,在新舊世代的交替之間,面臨著「開發新觀衆群」、「提升創作質量」等等屬於經營和藝術發展面的課題,曲藝工作者有何因應之道?對於新世紀的曲藝表演環境,又有什麼樣的期待?

    文字|樊光耀、白水
    第87期 / 2000年03月號
  • 關心京劇藝術的人士,都不忍見五十年的成績付諸流水。圖爲國光劇團演出《大將春秋》(1999)。
    特別企畫 Feature

    國家「國劇」團的定位與迷思 體檢「國家戲劇藝術中心」成立案

    成立國立戲劇藝術中心一案近來引起各方爭議,其癥結何在?對傳統戲曲界與政府有關單位而言,又同時反映了哪些値得深思的問題?

    文字|紀慧玲、林鑠齊
    第87期 / 2000年03月號
  • 演出電影《男人的眼淚》,淸秀可人的少女扮像。
    戲台女影

    急智有情的靚小生──小明明

    小明明笑說自己是「演藝世家」,從一開始爸爸爲她取藝名「小米蝦」, 期盼她一輩子有米、有蝦,似乎就注定了她要靠本事在這圈子中生存,並且大展聲勢,不愁吃穿至今。

    文字|秦嘉嫄、小明明
    第82期 / 1999年10月號
12下一頁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關於我們
  • 聯絡我們
  • 廣告刊登
  •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
  • 國家兩廳院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國家兩廳院《PAR表演藝術》版權所有
©2022 Performing arts redefined.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所提供相關演出資訊,如有異動應以主辦單位公告為準。
服務條款 | 隱私權聲明 | 著作權聲明

本網站使用 cookies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 cookies 分析技術。 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關於更多 cookies 以及相關政策更新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與使用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