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策展人简子杰策划的「日日汤马森」展,援用日本前卫艺术家组成的「路上观察学」所提出的「汤马森」(指称「城市建筑遗留下来的各种无用之物」)概念,邀集八位艺术家参与,他们均从日常普通、廉价乃至于用剩的材料当中,找寻「失去功能的人工物件是如何透过观点的置换,而重获新生,成为艺术的可能」。
「日日汤马森」
即日起~5/22 台北 双方艺廊
INFO 02-85012138
失去原有功能、或乍看下无用之消费物品,除了予以智识性的批判,是否有其转换出「感性」的可能?
一九八五年,日本前卫艺术家赤濑川原平、编辑松田哲夫与插画家南伸坊等人组成「路上观察学」,以「汤马森」一词,指称他们在路上所观察到的「城市建筑遗留下来的各种无用之物」,这些无用之物或因时间的推移而失去了原先的功能,却仍顽强地存在著。
那么,「汤马森」一词又源自何处?一九七○年代在美国大联盟叱咤风云的盖瑞.汤马森(Gary Thomasson),一九八一年,日本巨人队以高薪聘请他,接替王贞治第四棒的位置。第一年,汤马森有廿支全垒打的纪录,同时有一百卅二次的三振,第二年出赛四十七场后,被球队解约,汤马森的运动生涯就此结束。日本人进一步延伸「汤马森」之意「付出高成本、却失去效果」,例如以庞大金钱建造的现代建筑,也可能成为明日的废墟。
然而,当这些现代建筑没落、失去人们关注的目光时,「路上观察学」不仅透过路人的目光发现「汤马森」,更将这种消灭自我的日常观察行动视为超越艺术的行为。
日常「废物」的艺术再生
策展人简子杰援用「汤马森」概念策划「日日汤马森」展,「换个角度来看的『路上观察学』将问题丢回主体,另一方面又给人一种无视甚或歪斜脉络的印象,当路上观察学中声称汤马森意味著超越艺术的东西,它们指出的可能是艺术的局限性。」「日日汤马森」八位参展艺术家均从日常普通、廉价乃至于用剩的材料当中,找寻「失去功能的人工物件是如何透过观点的置换,而重获新生,成为艺术的可能」。
例如詹士泰的雕塑追求单纯粹的视觉美感,这位拥有义大利卡拉拉美术学院雕塑高等文凭的艺术家,作品以极端理性的几何线条,糅合富感性温度的细节和曲度,其所使用的石材,却多来自平时接案剩下的材料,因而有石灰岩、花岗岩、大理石等不同材质,且成品尺寸不大。
徐扬聪的《(专卖店)好人用好刀》利用生活用品砧板、菜刀、汤瓢等拼成一张人脸;贾茜茹的摄影《城市色彩》、《流理台下》,同样回归真实生活的作息中,利用人造物堆积成山、五颜六色的宝特瓶盖从流理台下倾泻而出,物件不只是单一视觉的表征,艺术家以软性态度让人们重新思考自身生活的状态。
廖昭豪、廖建忠和铃木贵彦回归手工,以极度逼近真实地描摹原物件的肌理与质感,透过物件的再现与审视,让人们能够回望或重视这些被模仿的物件背后所指涉的生命叙事。廖昭豪以绞碎的纸浆做出砖墙、消波块、纽泽西护栏等人为地景,这些物件生产的目的是作为人们对抗环境的盾牌,但以纸浆再制让这些人造物显得不堪一击。铃木贵彦的《全球商店计划》以微型雕塑方式做出全球化下奋力生存的城镇小商店,包括台湾槟榔摊。
重新去思索改变的可能
简子杰认为,「日日汤马森」有些作品含有「汤马森」的成分,「日日」则标示其存在状态,「这些作品表达那些原本就在那里、却经常被忽视的感受」,「无论是作为社会机器齿轮中的个体或被闲置的无用之物,唯有重新唤醒对它们的感受,我们才能够重新去思索改变的可能。」
令人感兴趣的是,倘若观者能从这些非正规材料中挖掘其所蕴含的感性,表示艺术家进行的是一种具有生产性、而非仅传达创伤、意识形态或批判的艺术行动,甚而可望更进一步从中延伸出某种美学语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