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鼓楼西剧场从中华全国总工会文工团的排练厅改建,以演出当代西方经典剧目中文版为职志。(王泊 摄)
城市艺波 Cities & Arts

鼓楼西剧场《审查者》停演 谋近利失远虑做法引质疑

北京民营剧场鼓楼西剧场最近推出创立两周年大戏《审查者》,却在引发议论风潮之际被迫停演,明眼人皆知是演出内容被审查者盯上了。但成立以来皆演出西方「直面戏剧」的鼓楼西剧场,其不够贴近中国社会现实的剧码选择与追求商业利益的操作模式,也让期待剧坛多样化发展者质疑。

北京民营剧场鼓楼西剧场最近推出创立两周年大戏《审查者》,却在引发议论风潮之际被迫停演,明眼人皆知是演出内容被审查者盯上了。但成立以来皆演出西方「直面戏剧」的鼓楼西剧场,其不够贴近中国社会现实的剧码选择与追求商业利益的操作模式,也让期待剧坛多样化发展者质疑。

四、五月份的北京戏剧圈,除了天津大剧院第三届曹禺国际戏剧节暨林兆华戏剧展的几档大戏引起一阵沸腾之外,基本上风平浪静。但是俗话说,棒打出头鸟,鼓楼西剧场的两周年大戏《审查者》正逐渐引起议论,看似要成为话题的中心时,却出了一纸因剧场机械故障不得不停演的公告,首轮廿五场的演出,第十七场后戛然而止。众声喧哗之中,明眼人当然知道,《审查者》是被审查者盯上了。对于停演的议论,多著墨於戏中对性的大胆表露、这样的戏怎么过得了审批、怎么过了审批又被停演等等八卦。但是,这件停演「小事」正显现了北京当下戏剧生态的诸多大问题,值得思考。

剧码类型单一  引发质疑

在《审查者》被停演之前,两件与停演不相干的事似乎是引起此剧议论的话头。一是北京神秘的剧评家北小京,以给鼓楼西剧场经营者公开信的方式写出他的剧评。这篇精采非凡的「公开信」事实上道出了中国戏剧生态的种种不足,从艺术层面对戏剧的深层认知、演员的表达方式,到剧场管理的理念和模式,都拳拳到肉,精辟!二是鼓楼西剧场公开《审查者》这部戏以新概念的众筹方式结合了十位出品人,甩开以众筹之名行预售之实的那种低下手法,似乎为《审查者》这部小众却可能有不错票房收入的戏找到了某种商业模式,因之对此剧未来的营运信心满满。可惜,它能不能成为一种商业模式,在《审查者》身上是看不到了。

北京的鼓楼西剧场是以中文制作演出当代西方经典剧本为职志的民营小剧场,开幕大戏《枕头人》就造成北京戏剧圈的轰动,估计该看的人都看了,票房与口碑双赢。但就如北小京所说的,鼓楼西从《枕头人》到《审查者》,两年来制作了四部当代国外经典剧目,不约而同地都选了同一类型,也就是「直面戏剧」(in-yer-face theatre,把话直接踹你脸上的戏剧)。第一个质疑就是,这种表面直白侵犯、背后发人深省的戏剧类型,有多少人真正理解?又有多少人找到其与当代中国的连接?答案当然都是没有。原因很简单,在中国这种封闭且不自由的戏剧教育环境里,培育出来的自然只有单一的审美品味,只能以单一的表达方式去演绎所有不同类型的作品。「直面戏剧」并不合适中国目前的公开环境,因为不但导演、演员及观众没准备好,整个国家的机制更没有准备好。

只谋商业利益  忽略艺术价值

北小京进一步质疑鼓楼西的主事者所以选择这个类型的戏剧,除了剧本好且能够引起话题之外,并未认知到其对当今中国的人性意义,长此以往,剧场的艺术唯观众是问,走向堪忧。由此也质疑鼓楼西的艺术选择在经营中所占的地位,因为由此可以看出剧场的定位与个性,由此可以期待一个剧场所能产生的人文影响力。对一个辛苦经营小有成果但仍然挣扎在生存边缘的民营剧场有如此严苛的期待,看似残酷,其实是有苦衷的,因为对于诸多拥有丰富资源的场馆或单位,无从期待。

在健康的戏剧环境中,自由与多样化是必要的,原创与翻译不可或缺。但在中国,翻译的剧本演出失败者占绝大多数,翻译是一个问题,理解与表达是另一个问题。鼓楼西至少做到一件事,在原创剧本乏善可陈的环境中,把国外好剧本搬到中国来,让贫瘠的戏剧环境多了不少养分。只可惜,主事者找了具有商业价值的剧本,只谋如何建立相应的商业模式,而轻忽了剧本本身的艺术价值,更可惜的是,这种因谋近利而失远虑的做法正是中国戏剧生态最普遍的现象。

专栏广告图片
欢迎加入 PAR付费会员 或 两厅院会员
阅读完整精彩内容!
欢迎加入付费会员阅读此篇内容
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
Authors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