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尔曼和阿格丽希两位以天王天后之姿漫步著,却除了一九九八年那张现场演出的《克罗采》和绝美的法朗克外,始终未有交会,直到帕尔曼欢度七十大寿,阿格丽希庆祝完七十五岁生日的今年,这张首度录音室专辑才在大家的望眼欲穿中发行。两位乐坛传奇,直至头发灰白才第一次合作录音室专辑,却无陈腐或乏力之气,这种珍贵的感觉想是还会继续下去吧!
高中时,家里买了一台CD随身听,称不上时髦,叫作Discman的旧式机种,晃动太大时还会因为读取头移位而让音乐中止,但多亏如此,我得以躲进一个不被外界影响的空间,用更多的时间,热心地听著各式各样的音乐,Bill Evans、Keith Jarrett、Dream Theater……许多耳朵上的冲击都发生在那个时候。
让人望眼欲穿的专辑
当时,虽然在听的类型上并不挑食,但也常为同一首曲子存在多种面貌感到兴奋,而重复买著相同曲目,每次拆唱片都像拆礼物一样,充满乐趣,听著听著,总开始幻想著各种曲目与合作,如果李帕第弹普朗克,米开兰杰里跟小克莱巴录协奏曲会怎么样呢?这些名单中,帕尔曼和阿格丽希是期待了好多年的组合,两位以天王天后之姿漫步著,却除了一九九八年那张现场演出的《克罗采》和绝美的法朗克外,始终未有交会,直到帕尔曼欢度七十大寿,阿格丽希庆祝完七十五岁生日的今年,这张首度录音室专辑才在大家的望眼欲穿中发行。
这张CD可以看作两个部分,一到三轨的舒曼《小提琴奏鸣曲》是一九九八的现场录音,其余则是二○一六年全新的录音室录音,音乐会现场与录音室、时隔八年的时空对比,无意间提供了比较的趣味。
舒曼的世界一直是阿格丽希很自在的领域,而帕尔曼的琴音从最初就营造出沙龙般的氛围,舒曼作品73号的幻想小品原先为单簧管与钢琴所写,但单簧管的部分也常以其他乐器演奏,阿格丽希本身对这个曲目相当熟悉,与大提琴家麦斯基,小号演奏家纳卡里亚可夫、小提琴家朵拉.施瓦茨伯格都曾录制过专辑。帕尔曼与阿格丽希选择的速度与前面几版相去不远,其标志性的颤音方式,使演奏更像是无言的歌曲,松紧有致的运弓在曲末逐渐堆叠的温度中仍老练稳定,布拉姆斯FAE奏鸣曲的诙谐曲也充分展现温暖厚实却弹性十足的琴音,录音后,阿格丽希曾说:「和帕尔曼一同演奏非常刺激,整个过程都让我完全著迷!」这首带有友情典故的曲子,确实在两人的演奏下充满著火花。
两大乐坛传奇的第一次合作
将帕尔曼或阿格丽希的巴赫放在心中首选者不见得多数,但整张专辑中最吸引我的却正好就是巴赫《C小调小提琴奏鸣曲》,帕尔曼以完全不逊于女中音的歌唱性展现第一乐章引自《马太受难曲》;著名的〈望主垂怜〉主题,更令人惊艳的是阿格丽希,通常,这首曲子为了忠于大键琴的概念,就算以钢琴演绎也特别斟酌,避免过于湿润的音响让诠释承接不住人们想像中的风格,但在这张唱片里,阿格丽希并未拘泥于「大键琴应有的音色」,反以一种近乎轻巧却又带著温润光芒的琴音,自在展现她的巴赫,而她一贯流畅的乐句设计又让整个对位听起来如此牵动人心,手指离开后琴键弹起的画面闭上眼就能看见,听的过程常有种像是身在爵士酒吧中任意摇摆的错觉,一不小心就要哼出声来。
怎能不对这样的音乐动心呢?两位乐坛传奇,直至头发灰白才第一次合作录音室专辑,却无陈腐或乏力之气,这种珍贵的感觉想是还会继续下去吧,无论听过多少次,多少版本,因为这些演奏家,总还是给人拆礼物的惊喜,始终还是有让你意想不到的可能性,阿格丽希与帕尔曼这张终于实现的合作,使这些作品历经了近三百年后仍能自在呼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