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AR表演艺术
封面故事 Cover Story 摸索与希望/台北(一)

表演艺术生态评估

 

 

 

 

有了堂皇的剧院和音乐厅,有了多样的表演形态,台北的舞者、歌者、乐者满意于他们所拥有的空间吗?我们为此走访了十余位在国内表演艺术界孜孜多年的学者和工作者,想找出答案。

答案并不怎么乐观。硬体有了,但绝对不够;表演者多了,但执著的心降低;演出的形态繁复了,但背后的理念恐怕相形薄弱;……怎么办呢?该从教育著手,该改变政策,主事者的心态要调整,表演工作者必须自行检讨……。都对,但都是千头万绪的问题。

许常惠苦口婆心提出了台湾音乐界的「八大怪象」,并且拟出六大对策的「资治通鉴」。林怀民则说,「台湾是个很独特的地方,千疮百孔,却又潜力十足」。唯一的远客,台北爱乐的指挥亨利.梅哲的谏言是,让年轻的音乐家累积舞台经验,让音乐的推广从中小学做起。什么是台北的表演环境?梅哲遗憾地说,在这儿,他拿出最好的节目时不卖座,不够好的却可能满座。

台北的表演环境,简单地说,正在它的靑少年期。消费能力和消费意念都在膨胀,但高层次的美感品味和文化评鉴能力却因为苍白的童年和贫薄的艺术环境而不曾培养出来。这样的现象,如果不找出根本对策,面对眼前强大的媒体文化和商业导向的价値观,表演艺术界累积起来的一点成果,不一定能健康地发展下去。剧评家钟明德便担心,前十年剧坛曾经「无中生有」开拓出一片天地来,但是如今虽然意识型态解严了,边界消失了,「打下的江山」却没有真正的处理和建设。

我们不能抹煞许多表演工作者在扎根和开创工作上投注的心力,我们也不能否定许多公私机构对表演艺术曾作过的赞助和开拓。这块土地,诚然是千疮百孔然而潜力十足。我们的民众,因为付得起了,不惜缴大笔的学费让孩子学舞学琴,虽然不一定知道这样做是出于自己的虚荣还是对孩子的爱护;也因为付得起了,愿意拿两天的饭钱去买一张音乐会的入场券,虽然不一定能判断到底丝竹之乐乐如何;更因为付得起了,愿意在家里布置起一个视听空间,让萤光幕、喇叭音箱和酒柜沙发一起粧点生活……。这种种现象中,消费的意念诚然可能强过文化品味,但背后隐藏著某种潜力,孩子们有了较多的耳目刺激,前面展现著更大的可塑性。事实上,年轻的这一代,努力于许多形式主导的表现尝试时,也必会逐渐凝结出意念。乱糟糟、闹哄哄的许多摸索中,存在著广大的希望。

这个主题的系列性报导,我们会继续做下去,台北以外地区的表演生态,儿童的音乐、舞蹈、戏剧教育,文化辅导政策的得失,都是我们将逐一探讨的问题。

广告图片
专栏广告图片
欢迎加入 PAR付费会员 或 两厅院会员
阅读完整精彩内容!
欢迎加入付费会员阅读此篇内容
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
Authors
作者
专栏广告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