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动之处——先锋派音乐宗师约翰.凯吉与禅的偶遇》(麦田出版 提供)
艺活志 Behind Curtain

与禅相遇 心动化为乐音

上世纪的现代音乐大师约翰.凯吉,在音乐概念的尝试与实验上创意不断,究其源由,可说与「禅」关系匪浅。在《心动之处——先锋派音乐宗师约翰.凯吉与禅的偶遇》一书中,作者凯.拉森叙述了凯吉生平与其作品暨思想,建构了一个名为凯吉的网络,却不以凯吉为中心,她对网路中各个交叉节点的人物亦著墨甚多,读者随其走笔,便一眼看尽上世纪疯狂的那一代。

上世纪的现代音乐大师约翰.凯吉,在音乐概念的尝试与实验上创意不断,究其源由,可说与「禅」关系匪浅。在《心动之处——先锋派音乐宗师约翰.凯吉与禅的偶遇》一书中,作者凯.拉森叙述了凯吉生平与其作品暨思想,建构了一个名为凯吉的网络,却不以凯吉为中心,她对网路中各个交叉节点的人物亦著墨甚多,读者随其走笔,便一眼看尽上世纪疯狂的那一代。

人类及其心智是多么脆弱的存在?!

西方文明灿灿煌煌历经好几个阶段,自希腊罗马诸先哲、中世纪神学、近世的文艺复兴、启蒙运动等,各种在制度、思想上的反复批判与累积,皆无法遏阻二战后美国知识分子,如「垮掉的一代」(Beat Generation)之崩解,他们对既有哲学思想体系失望透顶,对固有的美学价值无情拆解,那是在战争后,不可避免的迷失与矛盾。

在混乱与矛盾中  他找到了禅

《心动之处——先锋派音乐宗师约翰.凯吉与禅的偶遇》一书主角约翰.凯吉(John Cage),以寂静无声的作品《四分三十三秒》闻名于世,或者说臭名一世,就是与那嬉皮士金斯堡(Allen Ginsberg)、克鲁亚克(Jack Kerouac)同处一个时代的作曲家。

对于观众来说,四分三十三秒内仅看著台上的钢琴家耍宝,把钢琴盖狠狠打开,大手装模作样地从空中落在琴键上,尔后不发一声;活脱是一场世纪最大的骗术,又或者,是一场游戏,看谁先忍不住揭穿国王的新衣。

然而对凯吉而言,那是他心智跋山涉水,历经磨难后,好不容易觅得心灵平衡的暂时结论。凯吉的青年时期以神学为志向,因学校刻板的教学方式而中辍;迷惘的青少年时期相应于达达主义,种下他往后对声音的后现代主义种子;青年已婚的他,为性向问题所困,不得不离婚后,碍于世俗道德与当时法律的缘由,依旧无法与相恋的舞蹈家共同生活;处于混乱与矛盾等多种情绪状态的他,不得不从心理学、印度教思想、中世纪神秘主义大师埃克哈特大师(Meister Eckhart)等处寻觅平静。

最终,他找到了禅。

一九五○年代在哥伦比亚大学讲授日本华严宗与禅学的学者铃木大拙,仿佛给凯吉来了一记当头棒喝。早年与荀贝格学习时,本就不喜欢正规和声架构的凯吉,质疑一切有导向的,如导音进行到主音的、或任何有强烈意图或情绪张力的表达。禅宗里对于「空」、「空性」、「无心之心」,也就是《心经》与《金刚经》里所描述的第八识如来藏—出生万法却本无一法的生命实相,深深吸引著凯吉。

凯吉尝试在音乐中,分享他接触到的各种心智洗礼。比如:他以生活中的各种环境音入乐,如制冰机的声音,压力锅的汽笛声,展示「艺术即生活,生活即艺术」的概念;又有,在接触到佛教「识阴」无常、苦、空、无我的概念后,凯吉理解无常为一种「不确定性」,推敲出声音当下本然又不确定的存在,反对作曲家权威式的组织与表达,发明出一种配合易经中的卦象,随机掷骰子决定小节演出顺序的呈现,成就「机遇音乐」(Aleatoric Music)的手法;而赫赫有名的《四分三十三秒》,依照凯吉的想法,则是展现「无」声的一切,正是「有」声的基底…等。

建构了一个名为凯吉的网络

这一切概念性的音乐尝试,由本书的作者凯.拉森(Kay Larson)缜密精细地编排出来。拉森女士不但叙述了凯吉生平与其作品暨思想;她最令人惊叹的,是在六百页编年的结构中,有条不紊地囊括了所有与凯吉有关的人物,深入浅出,其范畴横跨各领域艺术家,如抽象主义画家、雕塑家、音乐家,另外还包括了诗人、哲学家,以及千年前的禅宗大师。

拉森女士建构了一个名为凯吉的网络,却不以凯吉为中心,她对网路中各个交叉节点的人物亦著墨甚多;有意无意,像是模仿了佛教概念下的因果关系,创造了一幅多重相关、互相交涉、牵一发而动全局的关系图,读者随其走笔,便一眼看尽上世纪疯狂的那一代。

迈入下一个世纪的我们,在了解凯吉每首作品即是一个心智的概念,一个深远的问题后,不禁也想效法他问一句:「那脆弱的智识将归何依止,识阴虚妄背后可有真心存在呢?」

广告图片
专栏广告图片
欢迎加入 PAR付费会员 或 两厅院会员
阅读完整精彩内容!
欢迎加入付费会员阅读此篇内容
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
Authors
作者
专栏广告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