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一五年荣获柏林戏剧盛会年度十大作品之一、由柏林德意志剧院所制作的《等待果陀》,即将于下月应台北艺术节之邀,来台演出。这出被称为廿一世纪至今最好看的《等待果陀》,本属于保加利亚剧场导演戈契夫所规划的「贝克特系列」作品。大师因故病逝后,他长年合作的演员们、舞台设计、制作团队,以及同样来自保加利亚的新锐导演潘提列夫,决定接手完成这个作品。
他们所承袭并持续埋首实践、试图发扬光大的,不仅是戈契夫的剧场美学、海纳.穆勒的语言之力,更从贝克特原先的创作发想、生命经历中,寻找灵感。于是《等待果陀》在舞台视觉上的构成,其强烈的对比与奇妙的空间感,不仅恰似那幅勾起贝克特无限想像的《月下两人》画作,亦出自剧作家手中的一张明信片图样;演员们使用类似默片般的肢体技巧,除了更贴近贝克特的品味,那股不受控制、粗俗喧闹、执著傻气的闹剧能量,也正是戈契夫作品中,重要的特色所在。而他们为何等待?波佐、幸运与果陀又是何许人?按照二○○九年皮耶.唐金所出版的专书论点,与贝克特在二战时的特殊经验相对照,或许在某种程度上也出现了较为明确的指向。
若说如此多线交缠的背景──剧作家的构思源头,经后世众人抽丝剥茧而逐渐浮现;设计、导演与演员们贯彻著也传承著他们共有的工作理念──而造就了这出优秀的作品。那么NSO即将演出的《三部曲》歌剧,则是浦契尼利用众多角色、不同时代场景、悲喜交错的跳接串连,所完成他创作生涯中的一大里程。因独幕剧比赛败阵,默默耕耘、酝酿数年,他破天荒地写出了三出独幕剧、一加一再加一的奇特作品。浦契尼将这三部性质、结构完全不同,时间从廿世纪转至十四世纪,地点又是巴黎又是翡冷翠,人物既有身世可怜的修女、见钱眼开的富贵人家、还有赛纳河畔的船家夫妻,各自独立又难以分割的三种故事,组合成比三联画更形独特的歌剧奇想与奇观。
最后,你知道当表演者在台上奋力演绎、尽力燃烧,谦虚承接不绝于耳的如浪掌声时,在这看来荣耀的外表下,他们的付出是否真的换取了等价的报酬?本刊也趁著刚过的报税时节,大家对去年收入记忆犹新的时候,在音乐、舞蹈、现代戏剧等三类表演艺术领域中,各抽样查访了十名表演者的年度收入状况,并从中再邀约一位愿意受访的人,谈谈他们在现实世界中的经济情况与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