骉舞剧场艺术总监。二○一六年首次与泰国编舞家皮歇.克朗淳(Pichet Klunchun)合作,于台北宝藏岩进行跨国「身体的传统」交流计划,克朗淳于此次交流中分享了从泰国传统舞蹈中发展出的Circle with exits all around技巧;二○一七因国艺会支持的「打开罗摩衍那的身体史诗」专案赴泰国,再度开启与克朗淳的合作交流。
Q:请谈谈与泰国艺术家合作或以泰国为主题的创作经验。
A:泰国艺术家里,我只跟皮歇合作过。这次到泰国跟他排练两周,排练场在离曼谷四十分钟车程的小村落,那时正巧他们可容纳百人的象剧场刚落成,那是个很手工,很好看的剧场,有长年支持的观众在缅甸发现一批电影院的椅子,本来是买下来当作古董收藏,但见到皮歇要盖剧场,就捐给了他。此外,也有乡下老家房子的家具,皮歇是用补拼的方式去重建过去的回忆,很浪漫。
另外,皮歇有出家的经验,我觉得很特别,但在泰国这是一个很普遍的现象,许多泰国男子都有过出家的经验,这也可能是使他时常呈现沉静状态的原因。
Q:对泰国文化、艺术印象最深刻的事,或文化冲击经验。
A:我们在当地看了一场演出。开演前,通常他们会放国王歌的歌,但那场放了国歌。后来问皮歇,才知道是因为太久没有新国王了,新歌还没做好,他们只好拿国歌垫档。
作为观光客,我在各地看见前任拉玛普密蓬.阿杜德(Bhumibol Adulyadej)不同时期的身影,廿岁、卅岁、六十岁……那形象接近于神。「拉玛」取自史诗〈罗摩衍那〉,政治、宗教密不可分,他们在现代维持了近乎疯狂又迷信的神话信仰,这是为什么我觉得泰国既现代又传统。
Q:推荐一件你印象最深刻的泰国艺术家作品。
A:拉玛五世是很酷的艺术家,他在位时,是世界强权疯狂殖民的时代,他派出了王子们学习各国的长处,回国后将泰国传统与现代交融。大城(Ayutthaya)的尼瓦塔马拉瓦寺(Wat Niwet Thammaprawat)是他在一八七六年下令所建,外观是哥德式的天主教堂,但殿堂内却供奉纯金佛像。这座寺庙反映了泰国文化——融合又大胆。
Q:如果用一个关键字来描述你所知的泰国当代社会现况,你会如何形容?
A:泰国是land of smiles,大家都很爱笑。虽然他们说是不知道怎么面对外来者,但他们确实缺少现代人讲求积极进取的精神,他们豁达、无所谓、开心。
台湾因历史因素,族群间形成圈,泰国族群更复杂,但完全超越了。像〈罗摩衍那〉几乎影响了整个东南亚,但却源自印度。他们没有清楚的界线洁癖,很包容,不歧视。从这或许是因为「泰国」在一九四九年才正式成立,他们之前是暹罗。东南亚各国有些地方是重叠的,国界的概念很模糊。从他们的历史,回望自己,会觉得有点好笑,不是不重要,但真的没那么严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