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柏林列宁广场剧院制作,艺术总监欧斯特麦耶执导的《理查三世》首演于二○一五年,由该剧院当红演员艾丁格担纲主角理查三世。相信人性本恶的欧斯特麦耶,以「理查之恶,人人有之」为创作出发点,「塑造一个人物,他的坏居然帅到让我高兴、愉悦」,更在剧场中透过与观众的近距离互动,让观众成为理查夺权的「同谋」,如同共同参与一场庆祝邪恶的派对。
以劲爆前卫的戏剧手法闻名国际,身兼柏林列宁广场剧院艺术总监的德国导演欧斯特麦耶(Thomas Ostermeier),早在二○○八年推出《哈姆雷特》,成功地席卷世界各大戏剧节舞台,演了近十年,已超过三百场。继之盛况空前的《哈姆雷特》,一五年欧斯特麦耶续导另一出家喻户晓的莎剧《理查三世》。时间上,适逢英国莱斯特城正准备厚葬由考古团队在一二年所挖出的理查三世的遗骸,根据考古新发现,证实理查三世并非如莎士比亚所述,是个手臂萎缩、驼背、拐脚的丑八怪,不过患有严重的脊柱侧弯罢了!不容讳言的是,莎士比亚身处都铎王朝伊丽莎白一世的统治,其先人亨利七世,正是终结理查三世所代表的金雀花王朝之人。尽管,此剧写成于一五九二年,离改朝换代已有百年之久,然而,莎士比亚显然懂得如何讨好女王,以便在宫廷走红,当然也有可能只是出于保护自己,他把理查抹黑成无恶不作、阴险狡猾的残暴君王,进而使都铎王朝的统治者显得品格高尚、政治清明。
他能干出我们想干、却不能干的事
欧斯特麦耶相信,莎士比亚为了求生存,或攀升,得戴上面具,扮演另一个角色,所塑造的理查亦如出一辙,此角色得以令人信服,主要源于剧作家「内在的动力」。的确,莎翁塑造了一系列的恶徒角色,如《奥赛罗》中的伊阿古(Iago)、《李尔王》中的艾德蒙(Edmund)、马克白夫人等,他们仿佛都受过马基维利主义(Machiavalianism)的洗礼,不惜运用伪善的谎言、狡诈的阴谋、残暴的谋杀、背信弃义等不正当的手段,以巩固并扩大自己的权力。在这些人物当中,理查三世之所以特别突出,并不单在于他的恶魔行为,要是这样的话,这部剧作也不会是创作者趋之若骛的对象,与最常被搬上舞台的莎翁历史剧了。对欧斯特麦耶而言,其诱人之处,与其说是理查的恶,不如说是他的伪善。导演解释道,「我们要面临的挑战是,不能呈现其凶恶,要不然(这个人物善恶两面的双重角色)就行不通了。」
由此可见,导演的创作焦点,既不在探索真实的历史人物与戏剧文学角色之间的天壤之别,也无意将故事嫁接到当代政治背景,如一九九五年由英国演员伊恩.麦克连(Ian McKellen))所主演电影《理查三世》,将时代背景转换到法西斯主义横行的三○年代,影射纳粹德国,诚然将被视为英国历代最暴虐的君王与廿世纪的希特勒合而为一。如此把邪恶与法西斯挂钩的做法,欧斯特麦耶十分不以为然,认为失之过简,尤其是本世纪的人,谁还会想跟法西斯靠拢呢?因此,他不屑做任何现代政权斗争的影射,转而探索人性邪恶之源。对他而言,理查不单单是个冷血变态的连环杀手,更不是个例外,而是人类天性的代表:「我相信,为何我们活在这世界上感到受罪,跟我们为了在文明社会生存,不得不压抑内在的(暴力)倾向,有密切关系。戏剧是最佳的宣泄工具,只要将某人,譬如像理查这样的人物,推到舞台上,让他干出,我们有时很想,却又不许干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