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no Declair
-
戏剧 我为人人,人人觉得我疯了
《人民公敌》 在后民主时代演练公众讨论
当今剧场形式多变、题材纷杂,有谁能让世界各地剧团不断回头搬演?挪威剧作家易卜生(Henrik Ibsen)绝对名列前茅,在德语剧场也不例外。 以选出德语圈年度十大作品的柏林「戏剧盛会」(Theatertreffen)为指标,60年来累计搬演易卜生的节目高达29出,且数度同年有两部不同剧院制作的作品入围。能超越此纪录的,目前只有莎士比亚和契诃夫。 易卜生被视为「现代戏剧之父」,不仅因为其作品开启口语剧场的新页,也来自普遍认为他对角色心理刻画的深度。然而,这般深度也仿佛设下一道道谜题。 在德语圈,搬演易卜生榜上有名的欧斯特麦耶(Thomas Ostermeier)就表示,德国的导演剧场在1970到90年代兴起时,搬演易卜生往往变成在「揭露灵魂的秘密」,却因而让角色失去了行动。当欧斯特麦耶踏入易卜生的世界时,他发现人物灵魂不是故事源头,钱才是,「这些角色都承受巨大的经济压力,而易卜生总是用经济压力当作剧本的动力来源。」(注1) 也就是说,剧情不是单纯因「角色怎么想」而发展,而是建立或限制了他们物质生活的家庭关系和社会网络,影响了「角色怎么做」。换句话说,在欧斯特麦耶看来,大家对经济成长有多著迷、对衰退有多害怕,易卜生就多「当代」。他2012年带领柏林雷宁广场剧院(Schaubhne am Lehniner Platz,亦译为列宁广场剧院)于亚维侬艺术节首演的《人民公敌》,就紧扣这个观点。
-
戏剧
拆解幽微的性与暴力
在2023年6月,由政治界而起,再至教育界、演艺圈、艺文团体相继爆发的#MeToo事件后,不少案件已进入后续司法程序,性平三法亦顺势而为,终于有所变更修正(注1),文化部和国家文化艺术基金会等单位也著手进行涉及性平事件之创作者的奖补助处置。(注2)当体制介入,民众关注度可能有开始降温的趋势,却也有无法自证的事件渐渐被人淡忘。 随著这波#MeToo事件的阶段性落幕,却有两档作品分别于秋季的高雄、台北上演,深入剖析并探问更难以言说的性与暴力。 性暴力的多元面向 如果要谈纯粹的性暴力,输入关键字就可以查到定义。维基百科即清楚引述2002年世界卫生组织(WHO)的《世界暴力与卫生报告》,将性暴力定义为:「(施暴者)以暴力或胁迫等手段,企图强迫他人跟自身发生任何形式的性关系、性骚扰、性挑逗,以及贩运自身予他人等行为,不论当事人之间的关系为何,且可以发生在任何场所,包括但不限于职场或家庭。」然而落实到生活中,再清楚的定义也会因为人际与社会互动的复杂性,而有模糊不清的地带像是性暴力也包含言语骚扰和开黄腔等非肢体触碰的行为,而偷拍和散播私密影像会涉及妨害秘密罪与猥亵物品罪;在林奕含《房思琪的初恋乐园》一书问世后,权势性骚扰与性侵之概念也进入社会大众视野,使人对性暴力中的权力处境有不同的省思。 在2017年《房思琪的初恋乐园》之后,台湾社会花了6年的时间,翻涌出自己的#MeToo浪潮。当社会愈来愈能重探性与情欲、讨论情感与性教育,亦能开始剖析性暴力的复杂程度。 2023年的#MeToo,更体现了这点。尤其是种种对于师生关系、职场从属、生涯发展等权势性侵的揭露,更显示大众对于个人的情欲与社会阶级结构开始能辩证区分。2003年掀起浪潮的原创影集《人选之人造浪者》,便是由此出发去探讨职场骚扰与权势暴力;近年亦有再拒剧团的《感伤之旅》(2019)及两厅院驻馆艺术家(2021-2022年)黄郁晴的《艺术之子》(2023),以剧场形式展演论证艺术创作环境中的权力位阶与关系暴力。 此波#MeToo亦有始于正常情感关系的受害者自白,由此也带来个体性意愿的界限讨论,「怎样才是合意性行为」成为一个思考关键。然而,却
-
封面故事 Cover Story
五出戏码 寻探独特风格
为何克里斯多福.鲁宾能以卅多岁之龄,就在剧坛立足并树立自己的独特风格?本刊特邀克里斯多福.鲁宾选出自己的五出作品《沃伊采克》、《那一个晚上》、《一百秒(为何而活)》、《第一个坏人》与《哈姆雷特》,介绍给台湾观众,透过他的作品自述,也能让读者看到这位才华洋溢的导演,是如何思考作品与创作。
-
北京
《人民公敌》事件 政治戏的政治后果
九月上旬,德国柏林邵宾纳剧院在北京国家大剧院演出欧斯特麦耶执导的易卜生经典《人民公敌》,其中一场与台下观众互动的桥段,因为观众的发言触动了政治敏感神经,引发后来几场删戏、接著南京演出取消的状况。这个事件也引起德国驻华使馆和歌德学院的关切,不过,很多人的疑问则是,在国家大剧院发生这么敏感的事,是审批出了什么问题吗?
-
焦点专题 Focus
让人又爱又恨的主角 一场庆祝邪恶的派对
由柏林列宁广场剧院制作,艺术总监欧斯特麦耶执导的《理查三世》首演于二○一五年,由该剧院当红演员艾丁格担纲主角理查三世。相信人性本恶的欧斯特麦耶,以「理查之恶,人人有之」为创作出发点,「塑造一个人物,他的坏居然帅到让我高兴、愉悦」,更在剧场中透过与观众的近距离互动,让观众成为理查夺权的「同谋」,如同共同参与一场庆祝邪恶的派对。
-
封面故事 Cover Story
以语言撞击身体 以空间呼应戏剧
此次将来台的德意志剧院制作《等待果陀》,本是原籍保加利亚的大导演戈契夫计划中的制作,但戈契夫因故病逝,但与他合作多年的团队,包括演员、剧场设计,一起完成了这出剧作。戈契夫的创作深受海纳.穆勒影响,穆勒文字中的张力与身体感受,与凝练如铭刻在石头中的力量,是戈契夫创作的核心,其作品在视觉上往往极为简洁,将注意力放在由演员身体吐出的文字上。在穆勒的剧作与戈契夫的演出中,文字不仅是意义的载体,更是音响上、感官上的实际存在。
-
封面故事 Cover Story
从犹太难民到厌世代 活在当下的等待
贝克特的荒谬剧《等待果陀》到了廿一世纪、导演潘提列夫手中,会迸发出什么新花样?我们可以看到,导演与舞台设计对贝克特绘画背景的致敬,演员以贝克特喜爱的默片肢体表现;另一方面,导演也透过演员的动作,表达劳动之于人的异化,令人重新思考人的存在意义;而如果把等待者想像成是两个在法国占领区准备等待救援的犹太人,整个角色关系与存在状态,更是一切都变得合理起来
-
四界看表演 Stage Viewer
德意志剧院《臣服》 反思欧洲文明危机
法国作家韦勒贝克的小说《臣服》描述未来由穆斯林统治的法国,上市当天,发生了当期以他过穆斯林斋月漫画当封面的《查理周刊》遭遇恐攻事件,也让该书成为争议之作。曾将韦勒贝克《情色度假村》搬上舞台的史蒂芬.基米,执导柏林德意志剧院的《臣服》制作,这已是该书在德语剧坛的第三个版本。剧中主角就像久病不愈的病人,他如同欧洲世界的隐喻,一个濒死、难以忍受、即将自毁的崩坏结构
-
城市艺波 Cities & Arts
细川俊夫歌剧新作《静海》 省思日本福岛核灾
地震对人心的伤害与震撼既深且远,甫发生的台南震灾让人伤恨铭心,而五年前的日本三一一震灾与核灾,更让人深痛省思。由日德跨国合作,细川俊夫作曲、平田织佐执导的歌剧《静海》,于一月下旬在汉堡邦立歌剧院首演,借由该作,细川俊夫审视福岛核灾,透过清简空荡的日本剧场美学,鲜有激情的音符,却展现出强大的感染力。
-
特别企画 Feature 德国篇
定目好戏剽悍继续 新年新制接力奔腾
德国人对莎翁的爱比起英法「莎粉」可说是不遑多让,决不是冲著什么莎翁几百年生辰忌辰,其实平常就时时在「练」!几出去年推出的佳作,如欧斯特麦耶与拉斯.艾丁格合作的《理查三世》、提曼.寇勒的《一报还一报》、《马克白》、史泰曼的《威尼斯商人》等今年续烧,还有克里根堡将以《暴风雨》向莎翁致意二○一六的德国剧坛,莎翁只有更火红!
-
城市艺波 Cities & Arts
律师作家席拉赫首部剧作《恐怖》 让观众进场当陪审团
德国知名的刑事辩护律师席拉赫,同时也是畅销作家,近期更踏入剧坛,首部剧作《恐怖》由柏林德意志剧场与法兰克福剧院同步搬上舞台,借由一场对战机飞行员的审判,探讨恐怖攻击与德国的法律、道德选择,观众入场成为评审团,在聆听辩护之后,下半场决定主角的有罪与无罪。互动式的演出引发热潮,接下来有多个剧院将加入《恐怖》演出行列。
-
四界看表演 Stage Viewer
嘲讽中产价值的虚伪假面
在德国剧坛有「恐怖小孩」封号的梅焰堡,编导兼擅,作品常切入熟悉的客观世界,以剧场手段拉出距离,藉敏锐的批判角度,提供反思。在柏林列宁广场剧院演出新作《塑胶制品》亦然,透过一个中产阶级家庭与帮佣间的互动,铺陈在追求人权与自由的当代社会中所产生的结构之矛盾与倾轧,从而延伸出中产阶级的心理优越与政治正确的虚伪假面。
-
新锐艺评 Review
是谁偷了我们的青春?
舞台风扇具现为时间之轮,无情地推移,在上半场我们目睹剧中人物交错于情节之中,下半场见证生命更深的起伏莫测。角色/演员在命运几近透明之际,反身与观众以对,一个个聚集下舞台望向前方,翻转被观看者的地位,无言之中却有著最深刻的回眸。
-
特别企画 Feature
空间先决! 超限德国舞台设计
德国的当代剧场,之所以能在廿一世纪的世界剧坛叱咤风云,除了大胆开创的实验精神、力求革新的导演手法,精巧的舞台设计与绝佳的制作技术,也是令人为之惊叹之处。 舞台设计是德国剧场演出最关键的剧场元素,重要性甚至凌驾剧作家;从表现文本意涵、呈现演出风格、界定舞台与观众的关系,它几乎「决定了一切」。 因此,不墨守成规的舞台空间,就成了导演挖掘、开创崭新表演形式的基础,当然,为让天马行空的想法付诸实践,强大的剧场技术,不可或缺。 柏林列宁广场剧院总监欧斯特麦耶曾自豪地表示:「尽管机关复杂的庞大舞台设计已经是过去式了,但是我们还有特定的厂房能够搭造不凡的舞台。」 透过德国四位重量级舞台设计大师:卡特琳.布拉克、约翰纳斯.舒兹、芭芭拉.恩纳斯与杨.帕柏葆的作品,我们将可理解舞台与演出的紧密创造。 集导演与舞台设计于一身的安德烈.克里根堡,擅常打造舞台的视觉奇观,对他而言,空间左右了一出戏的成败。 以他将在台湾上演的作品《失窃的时光》为例,三百六十度不停上下旋转的风扇舞台,挑战了演员的表演,也展现了高超的舞台技术。 本刊独家专访克里根堡,一窥他如何从空间的角度思索剧场,同时采访与他长期合作的剧作家黛亚.洛儿,谈她如何以语言为利器,面向当代政治与社会议题。
-
特别企画 Feature
淬炼表演与舞台间「不安的交融」
克里根堡曾表示「舞台空间决定了一切」,更确切地说,「舞台空间决定了百分之八十的表演形式。」然而,这不意味,他漠视演员,反之,正因为,他的戏很强调肢体表现力,因此,舞台空间,不管是出自谁手,他都要求要挑起演员的玩兴,这当然不应只是纯粹的游戏空间,而是,得给予演员一股演戏的冲动与原动力,促使演出手段跟空间紧密结合,进而彰显人物性格,传达导演所解读的剧中意念。
-
特别企画 Feature 专访《失窃的时光》导演
克里根堡 转轮之中 述说小人物的梦与失落
舞台上巨大的转轮装置,一幕又一幕地把剧中人物转出又转入,如同这个庞大的社会体制,人在其中,身不由己向来关注底层人物的导演克里根堡,以舞台设计与黛亚.洛儿的剧本《失窃的时光》相互呼应,他说:「(剧中人物)从不引人侧目,从不会肇事,不会上街头示威游行,也不会跟人争论,他们是规规矩矩的老实人,总是希望一切都很好。所以,我想我需要一个舞台空间,能够把他们带向舞台。」
-
特别企画 Feature
以边缘人物描绘社会 多线叙事书写人生
对师承海纳.穆勒的洛儿而言,剧作中的政治性及社会意识是理所当然:「认真看待的话,『政治剧场』这个概念是种赘述吧。」洛儿说。对她而言,文学必须面对当下社会,同时,「剧场对我而言是语言的空间」,洛儿在过去的访问中提及。她总能掌握剧作家的武器语言,以出乎意料的叙事与人物对社会提问。
-
四界看表演 Stage Viewer
邪恶的双重向度
由德国名导欧斯特麦耶执导、柏林列宁广场剧院的明星演员拉斯.艾丁格主演的《理查三世》,于今年二月初首演,备受媒体与剧评人瞩目。浓缩为两个半小时的《理查三世》,可说是艾丁格的独角戏,他刻意改变身体形状「扮演」这个邪恶的怪物,反而引发观众的认同,进而产生怜悯的情绪。欧斯特麦耶强调,「扮演」与「伪装」正是莎剧中经常碰触的核心:我是谁?人类又是什么?
-
四界看表演 Stage Viewer
给我钞票 其余免谈
华格纳《指环》里影射的社会性、经济性,对资本主义的批判,其实早就被萧伯纳道出。在叶利尼克笔下,布伦希德面对佛旦不再唯唯诺诺地认罪,而是一针见血地点出佛旦在这个资本主义体系中所犯的一连串错误。叶利尼克的《纯金》在导演斯泰曼与指挥Markus Poschner合作下,三月初搬上柏林邦立歌剧院舞台,以演员、歌剧歌手,和舞台上的管弦乐团、声响合成器等,用简洁形式和贴近一般人生活方式的场景和语调,有力地表达华格纳《指环》隐射的批判。
-
特别企画 Feature
从「姿态」出发 剧场变变变!
对于将卡夫卡搬上舞台的尝试,向来是毁誉参半。然而作者笔下诡谲的生存场景,却一再吸引导演与编舞家,卡夫卡对人物姿态立体又怪异的描绘成为舞台艺术家关注的重点,也似乎暗示著卡夫卡的文学与剧场的连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