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五位音乐家身著晚礼服在各自的水槽中演奏,像一间怪异水族馆里的活生生标本展品。(Charlotta de Miranda 摄 香港康乐及文化事务署 提供)
企画特辑 Special

《驭水之音》 一部魔幻写实的水底音景

新视野艺术节2018系列报导(三之一)

丹麦的实验乐团「音与乐之间」作品《驭水之音》,为该团艺术总监莱拉.斯科曼德探索人类演化四部曲中的首发计划,经历各种实验过程,开发各种水中发声乐器,终能在水中表演。演奏者穿著礼服浸泡在水缸中演出,整体视觉画面呼应著廿世纪后半兴起的蒸汽庞克美学,加上种种超写实的声音,在彼此交互作用下隐约浮现但又像潮汐般快速消退,让观众完全沉浸于魔幻写实的声响世界中。

丹麦的实验乐团「音与乐之间」作品《驭水之音》,为该团艺术总监莱拉.斯科曼德探索人类演化四部曲中的首发计划,经历各种实验过程,开发各种水中发声乐器,终能在水中表演。演奏者穿著礼服浸泡在水缸中演出,整体视觉画面呼应著廿世纪后半兴起的蒸汽庞克美学,加上种种超写实的声音,在彼此交互作用下隐约浮现但又像潮汐般快速消退,让观众完全沉浸于魔幻写实的声响世界中。

音与乐之间(丹麦)《驭水之音》

10/26~27  20:00

10/28  15:00

香港 沙田大会堂演奏厅

INFO  www.newvisionfestival.gov.hk

廿世纪初期,当英国年轻记者威廉森(John Ernest Williamson)发明了一种用于水底摄影的器材后,成为首位拍摄海底纪录片并将神秘水世界揭露于世的先锋。时间转向廿一世纪,科技创新除了探索未知,在艺术创造的实践上不仅超越了现实维度,更将想像幻化为真实。来自丹麦的实验乐团「音与乐之间」(Between Music)则为全球首支能够在水底演奏的音乐团体,制作团队除了让剧场摇身一变成为幽冥灰暗水中世界外,更让「在水中演出」成为可能。这部挑战自然定律的音景作品《驭水之音》AquaSonic,二○一六年于鹿特丹歌剧节首演后即掀起广大的回响,对于五位在水缸里演奏乐器的音乐家感到惊艳,作曲家更称这部作品整体视觉就像一间怪异水族馆里的活生生标本展品,给予观众一种抽离现实感的剧场体验。 

探索人类演化首部曲 

《驭水之音》为「音与乐之间」艺术总监莱拉.斯科曼德(Laila Skovmand)探索人类演化四部曲中的首发计划,创作动机源自于二○○四年在自家厨房试图开发新的歌唱技巧时对于声音与液体介质的交互作用感到好奇,当时实验所带出的效应让她开启了水中发声试炼的漫漫长路。共同创办人罗伯特.卡尔森(Robert Karlsson)认为水在每个人心中有著共通连结,透过这场水底音乐会,希望传递超越文化差异的概念、试图唤起隐藏在潜意识中的母胎记忆,同时勾画出浮动于流体介质聆听声音之情景。

初期在进行水底练习时,团员们对于乐器每次演奏时常得到不同结果感到惊奇,原因来自水底的声学结构不同于我们所习惯的陆地环境,以击乐器为例,即便只是在水缸中将乐器稍微移动十厘米,就会得到完全不同的音高差异,所以乐器摆放、水缸的空间与温度必须经过缜密测试,才能得到精准旋律。这样的特殊形式与传导媒介给予了演奏者另一种诠释声响的可能性,例如有一乐段,击乐手敲完锣后,将收音麦克风靠近乐器,制造出波幅震动音效声,意外创造特殊音场。

另外,作品中的乐器皆重新量身打造,结合了丹麦、加拿大、英国、美国专业发明师的创意:部分乐器的开发是基于既有乐器的架构去改造,例如水晶琴(Crystallophone)是由纽约作曲家兼发明家的安迪.卡瓦托尔塔(Andy Cavatorta)依照十八世纪班杰明.富兰克林(Benjamin Franklin)原创的玻璃琴改制而成。有些乐器则是全新创意,如水压风琴(Hydaulophone),由加拿大科学家莱恩.赞臣(Ryan Janzen)发明,有点像水中版的管风琴,利用水压震动产生声音。

新锐艺评广告图片
欢迎加入 PAR付费会员 或 两厅院会员
阅读完整精彩内容!
欢迎加入付费会员阅读此篇内容
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
Authors
作者
年鉴广告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