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玛》是西班牙诗人罗卡所写的「农村三部曲」中的第二部,以农妇叶玛为主角,因渴望生子,而引发种种与家庭、外在环境之间的苦痛与挣扎。在人物对话或吟诵歌谣诗词的字里行间,罗卡于本剧中所使用的文句,沉静简单,却有股巨大的能量,甚至令人感到无比压力与暴力……
西班牙诗人及作家罗卡(Federico García Lorca,1898-1936)在剧本《叶玛》Yerma中,写下了这位希冀求得孩子的妻子「叶玛」(西文中即「荒芜」之意)——她的渴望和失望、痛苦与烦恼、怨怼和徒劳,随著时间一点一点变得巨大,终于吞噬了她的全部生命。她辛勤耕地、忙于农务的丈夫「璜」(Juan),无法在家庭生活中、在叶玛这荒芜的土地播下种子;叶玛愈是求助、愈是想望,却让璜更觉恼怒,何以为了那始终未能降临的婴孩、那不知何时才得以触到的未来,而能抛下现有的、该有的、身为妻子的职责。
在荒芜的土地上 直面生命、寻求希望
然而,叶玛渴求、盼望的,便是生命将因孩子的到来而有所改变:故事才刚开始,便能从璜对叶玛的话语里,听见如白纸黑字般的婚姻义务、家庭责任,似无形的枷紧紧锢锁在叶玛的身上;她一边做著针线手工、一边对著尚未问世的孩子低声吟唱,歌声才歇、新婚不久的朋友便来访,请叶玛协助,为她将临的娃娃做件衣裳。无法怀孕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朋友说,抱怨也没有用,就等吧;曾让叶玛默默动情的男子维克多则说,叫你丈夫更努力地做呀!路上的老婆婆问:你跟丈夫之间有爱情吗?
在人物对话或吟诵歌谣诗词的字里行间,罗卡于本剧中所使用的文句,沉静简单,却有股巨大的能量,甚至令人感到无比压力与暴力:叶玛敞开心胸地诉说、倾尽心意地祈求,往往换来如凌迟般的刀割,或似决裂般的砍击。内心深处的痂逐渐积累而至遍体鳞伤,当中也潜伏著更为深沉的怆痛,最后终将一股脑地导向更大的终结。
罗卡的诗作本就以传统民谣为基础,内容贴近土地田园风情,唱颂自然、充满童趣,在他的剧作中也常有歌谣出现。而《叶玛》里出现的村妇、村民及他们所唱颂的诗歌,则呈现了如歌队般的编排及功能,成为盘旋、围绕在叶玛已受限的生活范围内,愈形壮大的压迫与指控。罗卡本人曾多次重申:《叶玛》是关于一名不孕女子的悲剧故事;需要反复提及的原因,便是在当时的社会环境和政治气氛下,读者及观众很容易便能从这个剧本中解读深刻意义。
早逝的诗人 创作「农村三部曲」
今年恰逢罗卡一百廿岁冥诞,写成并首演于一九三四年的《叶玛》与此前的剧作《血婚》Blood Wedding(1932)及于逝世前完成的《白纳德之屋》The House of Bernarda Alba(1936)合称为罗卡的「农村三部曲」。在西班牙第二共和成立后,罗卡返回西班牙境内,并在政府的支持下与学生共组剧团「茅舍」(La Barraca)开始制作演出且巡回海外;然而,此时国内政局混乱、地方政府冲突不断,右翼党派掌握共和政权、法西斯主义政党如西班牙长枪党亦悄然成立。一九三六年,西班牙内战正式展开后不久,支持左翼政治联盟「人民阵线」的罗卡躲藏在友人家中,一日深夜、突遭法西斯党人掳走,最终死于枪下,尸首迄今仍未寻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