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南市文化局为培力南方艺术「新评种」而成立的「望南艺评」全年度计划,今年在九月八、九日举行了年度论坛,以城市、空间、环境,及评论人之生态概说作为讨论重心,谈辩表演艺术形塑城市文化的当代意义,并藉著观察人、创作者、观众之三方对谈,梳理台南当前表演艺术脉络。
「望南艺评」为台南市文化局延续二○一六年首开全台城市艺术节之「新评种」培力,予以扩大发展为整年度的计划,邀请「那个剧团」艺术总监杨美英为今年的计划主持人。所谓「望南」,乃是对映台湾长期艺文生态南北失衡,要将评论的眼光望向南方,同时自许、也自诩从南方看见世界舞台。今年计划的年度论坛,在为期两天的议程中,以城市、空间、环境,及评论人之生态概说作为讨论重心,谈辩表演艺术形塑城市文化的当代意义,并藉著观察人、创作者、观众之三方对谈,梳理台南当前表演艺术脉络;第一天,聚焦台南近年表演艺术生态发展特色,汇聚不同评论人观察角度,进而以环境剧场为课题,以「321巷」为基地,从剧场创作、公共政策、艺术策展三端进行讨论;第二天,鸟瞰台湾表演艺术评论人生态发展概况,由舞蹈、戏剧、戏曲不同领域设题对谈、交流。
首日上午「何以望向台南?台南近年表演艺术生态特色」该场以望南二○一八年度观察人于善禄作为先声,从「文化过客」之身分何以(为什么)望向台南论析而起,通至何以(怎么)望向台南,为台南艺术节历年面向作延续探讨,便掺揉著观察后、仍须待解的疑惑。于善禄上溯八○年代末解严后,当时的「南」在地理学之外,还隐含著对重北轻南的抵抗与平衡的渴望,所延展、建构的南方观点。当大台南之地方主体意识逐渐增进和朝都市化的进展,因此不管从文化、历史、政治角度上,都必须望向台南。如今从二○一二年起,至今七届的台南艺术节,眼下的「南」除了欲平衡南北表演生态外,其中的剧场能量透过公部门及当地团体正在加足马力当中,多元性与可比较性颖脱而出。
对于善禄而言,观演关系和空间多元确实是台南的魅力所在,包括七股盐山、总爷糖厂、今日老戏院等。然而在非市中心的演出场地,时常是公园或是学校为主,是否需要在此建设室内场馆增添演出的严谨性?或是保留特定场域的人文特点,维持空间多样性?除了站在公部门角度思考,便也从台南地方性出发,最后问出「互动已经不稀奇,沉浸才是新浪潮,特定场域也疯狂,何为台南特有种?」为讲演留下待观察之题。
从团队结构到文化资产的运用
尔后,由年度观察人吴思锋接续上场,为近年他在台南看戏表达某种阶段性的总结。他以「甜」比喻著台南表演生态,是出自于「团队结构」及文本中的「历史」。吴思锋指出,台南表演团队几乎是「家族团」与「师生团」为主,呼应著耽溺在甜味之中,浑然不知「糖」的危险因子正在人体作祟,他便抱持著对其结构的多点质疑。犹如舞蹈团队时常是家族作为传承,然而在既有包袱之下,传统要何以翻新?又如,学生在接受同一套知识体制后,难以背离师长而被领域化,容易只在单线的局限底下成长。吴思锋表示,剧场至今只剩补助文化,这些团队因扶植而成了既得利益,却没有更多空间给其他个体或是独立团队发挥,让他为之感慨。
接著,吴思锋道出第二种甜,其意指「历史」在台南当代剧场举足轻重,但放置文本似乎只剩装饰和调味。他以担忧心情道出,当历史只剩下装饰、情调之际,里头尽缺少颠覆与回应的可能;环境剧场亦是,创作者若无新的观看角度和地方意识看待空间时,或是地方感和历史感的意识不存在,便只能顺著既有的认知及观光化的认识说故事,对原址难有翻转的动能。即便台南身为府城,拥有文化史迹,但要如何承著一脉之文化习惯,觅出更有批判性及创造性的位置?
最后,吴思锋以地方文化的可能性作为结语。当剧场人因应前几年的回游潮,返乡创作,甚至欲创造新的剧场文化,改变既有窠臼,似乎在地方产生新的文化价值,然而他在这几年的观察中,认为不但动力没有聚集,动能也跟著烟消云散了,会是补助计划或是机构将这股野性给收编了吗?还是我们仍处于既不够地方认同与依赖感,也不够跨域化的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