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生的喜悦
平心而论

重生的喜悦

面对这一连串的辩论,我其实还想插话:「我们每一场活动都会事后用照片做人数确认?参与人数较少的活动可能可以计算出来,几百人参加的能算出来吗?」我们的「研究」方式要如何可以精准又省力?但这个项目有必要那么锱铢必计吗……

面对这一连串的辩论,我其实还想插话:「我们每一场活动都会事后用照片做人数确认?参与人数较少的活动可能可以计算出来,几百人参加的能算出来吗?」我们的「研究」方式要如何可以精准又省力?但这个项目有必要那么锱铢必计吗……

表演团队在年底都会特别忙碌,通常秋季制作才进行到接近完成的程度,年底的结案报告,以及下一年的申请案几乎就要同步送呈了。在这全年度文字出产量最高峰、压力最大的时候,虽然同事间的对话会充满炸药,但大家也都会在「枪林弹雨」的截稿「死期」后,找到「重生」的方向!

常会被辩论的第一项数据就是观众人数,明明票房是卖了全满的场次,怎么人数统计会有落差?原来行销写的是销售率、行政记的是上座率。观众人数好像是该是指来现场观看的人数,但如果因为临时有状况无法前来观赏,就不能计算成为观众吗?票款也收到了,财务数字上也显现如此,这能算是幽灵人口吗?

你算我也算,哪个数字才对?

那我们用售票系统的统计数字该是最准确了吧?但是同事间依旧会有好多的辩论:

「那整体票房倒底是多少?」

「依据可售票数来算是91%,但除去四场专场演出剩下的八场是93%。」

「但八场中有两百张票是个人赞助弱势,所以我们对外售票该用七又三分之一场计算?」

「那这七又三分之一场售票率是多少?」

「四场专场是支付了整场票房,但有的现场人数没有到达满场,又该怎么算?」

这些数字,不是为了要挑「最有利」写进报告,更重要的是厘清票房销售的策略规划成果,同时也要为明年计划定出目标,于是在高张压力气氛下,计算机马不停蹄,前后文的逻辑也不断地被检视及调整。

还有一项容易「失准」的数字是有关参与活动的人数统计。每年我们会走访很多学校举办校园示范讲座,进入校园前,我们总会为了准备客制化的内容,而需再三确认参与活动同学的年龄层、班数及人数,但事后的统计竟然也会有数字的落差,而不免又有一番来回:

「你们总数计算一个是4,500,一个是4,900,倒底谁对?」

「我是依照公档记录填上去的,就是4,900!」

「我是实际去执行的人,去校园就是4,500,来舞团参访的是544!」

「所以活动总人数加起来该其实是超过5,000?麻烦再核对一下数字!」

「落差是来自有些活预订参与人数与实际参与人数不同,我事后用团体合照一一计数,所以修改了其间的落差!」

「妳什么时候在公档修改统计的?改的时候有没有人知道?以后统计是否可以定时记录?要修改时大喊一声,有没有人要再补资料,好吗?大家互相协助进展就会顺利,不然几十场活动左算右算,真的很累人!」

「那期中报告已出去的数字就有些误差了,现在期末报告要不要修正?」

「是多报还是少报了?少报就算了吧,修改不是显现我们之前不够严谨?」

「期末报告应该要正确啊!少报又不是澎风,现在当然要拨乱反正!」

讨论也辩论,有了新的领悟

面对这一连串的辩论,我其实还想插话:「我们每一场活动都会事后用照片做人数确认?参与人数较少的活动可能可以计算出来,几百人参加的能算出来吗?」我们的「研究」方式要如何可以精准又省力?但这个项目有必要那么锱铢必计吗……

每回无论辩方或反方的意见为何,最后大家总会对于新年度的新计划与新做法,多多少少有了一些新的领悟与重生的喜悦!

 

文字|平珩 舞者不成,专家未满,艺术行政与教育的手工业者

专栏广告图片
欢迎加入 PAR付费会员 或 两厅院会员
阅读完整精彩内容!
欢迎加入付费会员阅读此篇内容
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
Authors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