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珩
-
艺@书
十年一剑为《月球水2.0》搞笑
继去年出版《艺想天开平珩的创意工作学》,与读者分享多年艺术工作行政经验后,资深表演艺术工作者、舞蹈空间舞团创办人平珩,更在今年3月推出《一堂永远不会结束的课》,透过多个亲身参与的国际交流与共制合作案例,分享其中的酸甜苦辣与眉眉角角,展露精采演出背后的不为人知的内幕与历程。近期舞蹈空间舞团与日本东京 鹰舞团二度合作的《月球水2.0》将以线上映演方式呈现,本刊也特地选摘本书中相关章节,让读者一探此制作背后的点点滴滴
-
平心而论
起飞总在两年后
批评、抱怨工作很容易,但要理出自己的想法,没有两年的「忍功」,真的不易掌握分寸,职业舞者如此,艺术行政如此,教学也是如此,但唯独对于我不够熟习的写作,似乎两年半了,还没能掌握到自己最理想的状态。预设的主题,常随著文气转到了别处,想说的重点,总被有限的措辞局限了,这种全然的「活功夫」,当真更是来得不易。
-
平心而论
松紧之间别有洞天
原来「转接点」不是创作者一人之事,是全体之事; 原来串连「松」之间,还要有「紧」; 原来「魔鬼就在细节中」的真正意义,是在说从生活或工作的细节中所发现的智慧,是会让人开心的!
-
平心而论
第一名
一般而言,当卖座未达满座时,开演前「适度」地自行调整座位其实是「人之常情」,尤其是地方场馆,多半会「睁一眼闭一眼」的见怪不怪,但在苗北,场内服务同仁是人手一张购票座位表,因此很容易办识出观众是否变动座位,问起吴主任怎么敢那样「坚持」行事?他睁大了眼说:「当然要这样啦,不然怎么推不同票价的座位!」
-
平心而论
道不尽一切的泪水
舞者们在接近演出、紧锣密鼓排练期间,还要分神配合学校各种「奇怪」的时间出动,有时在早上七点就得开始暖身,有时是一天连跑三场,甚至不时还须兵分二路或三路,才能因应学校们都想要的「好时间」。而讲座通常不可能「一套走天涯」,舞者还得依讲座时间长短及人员组合准备不同素材与内容,种种「压力」终于逼得让他们有一天问起:「这样跑,到底有没有效果啊?」
-
平心而论
分分秒秒的步步为营
如果是旧制作演出,时间大致不会有差别,完全可以预计,也可以准确地说出上半场时间、中场休息、以及下半场的时间长度。但对于新制作可就真不容易了,例如原本预计两个半小时的演出,可能到了最后变成三小时。这从剧院的角度来看,好像是增加了票券的价值,似乎是对观众有利,但往往有些观众可不会这样想,于是「害我回家太晚」、「坐车不方便」,都会成为客诉的内容。
-
平心而论
分寸啊,分寸!
岛崎彻的排练,每个细节都要求得一丝不茍,但他同时也让舞者自我表现,如果动作的味道对了,会尊重舞者所赋予的感受。所以「遵循细节」与「加入自我诠释」二者之间到底有没有冲突?其中的分寸该如何掌握?我们需要揣度的分寸是要用教的,还是只能用体会呢?如果对应在行政工作上,按表抄课的执行与自主运作的分寸又该是如何拿捏?
-
平心而论
好滋味的晚餐
芭蕾重要的派别俄国的Vaganova、 义大利的Cecchetti、丹麦的Bournonville、巴兰钦的芭蕾,哪一种是method(方法),哪一种只是style(风格),又是一番历史考据的辩论,更深入谈起这些细节,有点年纪的评审们都好像变成了「愤青」,悍卫著自己的研究心得,引经据典地加以佐证,为饭局增添了不少好滋味。
-
平心而论
说相声?
在职场上,如果是主管、同组同事、别部门同事丢个包袱,我就把它当成是「接包袱」、把重点说清楚、讲明白,也许不同专业之间就比较不会有「你怎么会问这种问题」的情绪出现了。但是实际上,这样不带「批判」的回应,并不容易做到,同事之间如果交情不够,这种「你丢我接」的往来不容易顺畅,那交情能不能够经过「设计」而被催化出来呢?
-
平心而论
场馆的温度
我有幸在一个被支持的环境下起步工作,我也努力实践这种「看喜不管忧」的行事作风,缺点人人可挑,但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能够看到正面的点,才是可以持续走下去的动力。 感谢父亲多年来教会我最重要的工作态度,也谢谢他一路相挺,即使到此刻依旧受用。
-
平心而论
主题与变奏
杨春江幽幽地说,「如果我拥有自己的剧场,我当然可以比较主观!但当我没有时,我不想让它变成『杨春江舞蹈节』,而是希望有更多的力量可以加入!」原来小亚细亚所代表的剧场间的合作交流,并不是那么容易「复制」,虽然杨客气地说他是从小亚细亚得到「传承」的使命,但我知道能够因地制宜、因主题联想出不同的变奏,才是真正的接棒,也才是最让人欣喜及感到安慰之处。
-
平心而论
肝胆相照的功夫
荷兰策展人罗勃在受访时说:「大凡表演团队分为二种,一种是以呈现单一艺术家的作品为主,艺术家就代表团队;另一种是与不同艺术家合作的团队,那我就会介绍团队幕后的核心人物,他怎么做、做过什么。」原来一直以为作品永远是最重要的,原来他还会关注其他的层面。
-
平心而论
送礼费周章
出国时,我也常会在博物馆挑选礼物以备不时之需,梵谷美术馆色彩优美的大围巾、别针等适合给气质出众的长辈,文创型的文具或小物适合给创作者,会带来叮叮脆响的小铃当、小乐器、小风铃等,也都是顶能让人解忧的小礼。 无论礼物贵不贵重,精美的包装、搭配的彩带、提袋、附上的小卡,也都是准备礼物的一部分。这些过程,其实就如同在准备一个制作,红花有了,还须绿叶才能完整。
-
平心而论
太岁头上要动土
有时是针对音乐、有时是剧中人物,有时表现方式,在众多可能的改变中,他至多只会择两个关键点来讨论。太岁头上虽可「动土」,但不能动大土!什么是关键?什么是可行的关键?是提出一个方向?还是有一定要改变的点,罗勃总能分得清楚,作品也往往在他的「提点」下,将制作人与创作者的距离拉近,也就担保未来与观众的距离更近了一些。
-
平心而论
弦外之音
每年的城市文化会议都是由各城市依主题报告近况与发展,大家除了要提供最新的资料外,也难免会各有心机地运用在地特色来「宣扬国威」,短兵相交的较劲有时不知不觉会让彼此的关系有些紧张,但南方大师总能以一个漂亮的总结将会议重新定调。他「要紧张,又不要太紧张」的态度,多年来成为会议的核心精神,让大家在面对新议题及挑战时找到动力及方法,也能够体认「掌握」会议的结论是在开幕的「面子」后,更重要的「里子」。
-
平心而论
重生的喜悦
面对这一连串的辩论,我其实还想插话:「我们每一场活动都会事后用照片做人数确认?参与人数较少的活动可能可以计算出来,几百人参加的能算出来吗?」我们的「研究」方式要如何可以精准又省力?但这个项目有必要那么锱铢必计吗
-
平心而论
从开低而走高?
除了不断想办法精进演出前后的「说」,今年我们还有个特别的机会,把舞作从头到尾以口述影像方式「说」给视障者听,准备素材的过程相当不易,但结果是意外的「甜美」。口述老师将看到的画面,透过耳机以好听又适当的速度娓娓道来,不仅听障生觉得「非常丰富」、「看得很开心!」,连一起前来的明眼人,也有不少表示受惠良多,确实因此看懂了更多的细节!
-
平心而论
是天空,也不是天空
今年,我们更大的挑战则是在新竹美学馆的支持下,举办一场给「视障者」的专场演出。演出进行时,视障观众会带上单耳的耳机,一边聆听著口述影像老师的叙述,一边听到音乐、想像舞蹈。我们没有任何先备经验,原本想得很单纯,以为只要提供演出剧本,让影像口述老师们来看看彩排,他们就可以把看到的内容说给学生听了吧!没想到想到这才是一连串费心费力沟通的开始。
-
平心而论
攻人要攻心
创意的想法不能只是说出来,还要以不同的行动去落实!有时我们会先做工作坊,增加前置的心理及身体准备;有时则是要办个读书会、讨论分享,让舞者们跟上编舞家的内心世界。「攻人要攻心」从来就是一件「知易行难」的事,何况每一代的舞者、每次合作的创作者都不相同,所以我也只能在「挑战」中缓步累积经验。
-
平心而论
没有技术就没有艺术?
「我想要一个带著『惆怅感』的灯光。」「???」 胡导说:「没有技术就没有艺术!」能够找到正确的语言相互沟通真的很重要!什么是构成「惆怅感」灯光的要素?如果这个「惆怅感」能够被进一步转译成「冷色系、小范围、有点背光、偏暗」的灯光,那被「翻白眼」的机率就一定会降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