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的建筑,不等于美丽的声响,唯有「建筑声学家」能使它们划上等号。这罕见的职业,不但得拥有建筑背景,更要求有双精锐的耳朵。在全球不到两百位的声学专家中,徐亚英无非是亚裔人士的佼佼者。在他与音乐家廖倩慧合撰的《筑音赋声》书中,集结了他六十年来在世界各国经手的案例,让读者看到知名音乐厅、法院、博物馆、文化中心背后,趣味而温暖的声音故事。
去年十月,高雄卫武营国家艺术中心盛大开幕,空间兼具艺术与亲民气息,不但吸引国人前往朝圣,更获得英国《卫报》The Guardian评选进入「2019度假胜地热门榜」之一。然而坐在这全台唯一的葡萄园式音乐厅里,带著骄傲享受精湛演出时,是否想过这悦耳的音响,在这空间里经过千锤百炼调制而成?
为空间声响听音诊断
美丽的建筑,不等于美丽的声响!唯有「建筑声学家」能使它们划上等号。这罕见的职业,不但得拥有建筑背景,更要求有双精锐的耳朵。在全球不到两百位的声学专家中,徐亚英无非是亚裔人士的佼佼者。现年八十四岁的他,出生于中国天津英租界,在建筑师舅公华南圭的带领下进入建筑领域,就读北京清华大学时,师承于梁思成与声学大师马大猷门下。在柏林爱乐、波士顿交响乐团首次访中时因缘际会与卡拉扬、小泽征尔成为好友,现移居巴黎。
多年来,他常走访台湾各地做声学诊断,为台北小巨蛋、大巨蛋、台北市立交响乐团歌剧《阿依达》、高雄海洋文化及流行音乐中心、东海大学路思义礼拜堂的声响贡献心力。在国际上,合作的对象有建筑大师贝聿铭、普立兹克得主法国建筑巨匠波宗巴克(Christian de Portzamparc)、知名荷兰建筑事务所麦肯诺(Mecanoo)、美国建筑师法兰克.盖瑞(Frand Gehry)等人,合作案包括巴黎音乐城、卢森堡爱乐音乐厅、上海音乐学院歌剧厅、苏州大剧院等重要殿堂。
其中最为人津津乐道的是贝聿铭接掌巴黎罗浮宫的扩建工程,金字塔引来轩然大波之余,徐亚英也预见玻璃与花岗石地面的相对空间,必定导致严重声学瑕疵。即使后来试图以平台、巨大支柱及旋转楼梯等解决回音问题,但竣工两年后,极大的反射噪音致使一天八小时受回音轰顶的售票员扬言罢工。在他亲自到场测试,提议在售票处加盖天花板、让售票员以麦克风对外沟通后,才化解了这场危机。此外,还有他戏称的「抓鬼记」——那是多年前国家音乐厅长期饱受异音之苦,里里外外多次检查未果,直到徐亚英亲临,才发现是空调引起的温度变化,让木头变形发出声响。在他建议调整之后:「鬼就吓走了」!
建筑与人类心灵沟通的宝典
个性幽默风趣的他说得轻松,然而建筑声学却是一门复杂的学门,不仅涉及物理学、心理声学、音乐声学……需要考虑实体的钢材、混凝土、木材等组合,在点、线、面的空间之外,也必须以美学、心理学为出发点。为的就是将音乐家想像的声学化为数据,再落实在建筑实体上。
花了四年的时间,徐亚英与音乐家廖倩慧撰写了《筑音赋声》一书,将他六十年来在世界各国经手的案例集结成书。因此在书中,不但能够看到知名音乐厅、法院、博物馆、文化中心从老派到前卫的设计故事,更能从声音与日常中了解中国餐馆、美式速食店的嘈杂,或是都会公寓住家被邻居钢琴声干扰的来源。深入浅出的文字及书中富有温度的人物照、手稿、计算式、舞台示意图……在翻阅书页时,如同碰触一页页智慧的结晶。
没有声响,建筑就没有生命。如何让噪音阻隔于外,使醇美的声音在空间内回荡?这看不见的努力背后,汇集的是数不清的学问。但「我的兴趣,是用科学技术为艺术服务」,徐亚英如此简单的注解,使得一本书,成为建筑与人类心灵沟通的宝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