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地利剧作家汤玛仕.库克讲述因战争逃难来德后失散的三代越南船民家族故事之作《阿特拉斯》,夺得本届的慕海姆剧作家奖,但莱比锡剧院的该剧制作,却因剧组皆为白人,并无任何越南艺术家直接参与,而引爆亚裔艺术家族群的哗然与抗议,在社群媒体开启了如何定义「文化占有」与「艺术自由」的热烈讨论,也引起了德国剧场界对一向沉默的亚裔族群权益的关注与讨论。
在甫公布的慕海姆剧作家奖(Mülheimer Dramatikerpreis)中,卅三岁奥地利剧作家汤玛仕.库克(Thomas Köck)史无前例地蝉联了两届得主,得奖作品《阿特拉斯》Atlas讲述因战争逃难来德后失散的三代越南船民家族故事。此剧同时成为莱比锡剧院由菲利浦.帕斯(Philipp Preuss)执导的定幕剧,并受邀到柏林德意志剧院演出。引起争议的,便是此搬演版本中,从导演、戏剧构作乃至舞台上四位演员,皆为德╱奥裔白皮肤的剧院成员。除了字幕翻译外,并无任何越南艺术家直接参与创作和演出。得奖消息一出,马上引起向来低调且能见度不高的亚裔艺术家族群一片哗然,接连在一周内连续提出了三封公开信,标题分别依序为:
「我们不止是你们的灵感缪思,理解我们,聘用我们,支付我们。」
「我们不仅仅是一个空白的符号。」
「让我们与彼此对话。」
三封公开信皆以德国-亚洲艺术家族群,及其支持者为署名,在社群媒体开启了如何定义「文化占有」与「艺术自由」的热烈讨论。也引起了德国剧场界对一向沉默的亚裔族群权益的关注与讨论。
在抗议中的激烈「对话」
对此,各方相关人士的回应杂沓而至。慕海姆剧作家奖的评审之一福克.赛博(Falk Schreiber)解释:「我们奖项肯定的并非演出,而只是文本与剧作家。」莱比锡剧院发布的回应中提及:「对于建议和批评,我们是保持开放态度的。也正因为这个原因,我们定期在演出后举行座谈,无论是针对结构或是内容上的问题,都开放让观众尽情的发问与讨论。而我们剧院的运作模式,必须是建立在与剧院聘雇的演员(注)一同长期工作的方式之下,我们也非常重视整体性与多样性,这并不表示我们已经达成,一切都在过程中。」
更激烈的对谈则透过指标性的德国文化广播电台(Deutschlandfunk Kultur)邀请了该剧戏剧构作赫雷曼(Katja Herlemann)进行访谈。主持人直接问到:「你们是否制作了种族主义剧场 ?」赫雷曼回应道:「我们当然没有制作出种族主义的作品,这其中包含了非常多的误解……此外我想清楚指出,这不是一个越南的故事,而是属于两德的历史。是两个分裂然后统一的国家的故事。是互相关联的国族史,一个德国移民史中的故事,剧作家只是开启了这个主题,进行研究,并撰写了一篇关于它的虚构文章。」剧评人朗格斯(Michael Laages)在一篇以〈对艺术力量的不尊重态度〉为题的评论中提到:「假设剧院真的聘用了三个越南女演员来演出,还能够达到一样的艺术效果吗?答案估计是否定的。尤其是事实上这三个女演员还必须围绕著一个德国男演员,以如此复杂的德语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