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观.音》(台湾豫剧团 提供)
特别企画 Feature 她扮戏 戏伴她 她扮戏 #王海玲 豫剧名伶

运命相随──王海玲与豫剧的落地生根

说到「台湾豫剧」,马上就让人想到「王海玲」,这两个几乎划上等号的名词,也说明了作为中国地方剧种的豫剧,之所以能在台湾扎根的奇妙因缘。从妙龄演出《杨金花》一炮而红,王海玲从花旦、武旦及刀马旦,一路练就青衣唱工,成为「全才旦角」,更被认可为继承张岫云的新一代「豫剧皇后」,却也在戏曲创新风潮中,推动豫剧的跨文化与新创之路。王海玲以其精湛的演艺诠释著每一个生动的人物,而她在舞台上的生涯又紧紧地与台湾豫剧的生命交缠。

说到「台湾豫剧」,马上就让人想到「王海玲」,这两个几乎划上等号的名词,也说明了作为中国地方剧种的豫剧,之所以能在台湾扎根的奇妙因缘。从妙龄演出《杨金花》一炮而红,王海玲从花旦、武旦及刀马旦,一路练就青衣唱工,成为「全才旦角」,更被认可为继承张岫云的新一代「豫剧皇后」,却也在戏曲创新风潮中,推动豫剧的跨文化与新创之路。王海玲以其精湛的演艺诠释著每一个生动的人物,而她在舞台上的生涯又紧紧地与台湾豫剧的生命交缠。

「台湾豫剧」与「王海玲」是两个紧密扣合的名词。

谈论「台湾豫剧」总是思及「豫剧皇后」王海玲;而谈论「王海玲」则无法忽略其演艺生涯所贴合的台湾豫剧史。

从杨金花开始:全才演员的养成

一九六○年,八岁的王海玲进入海军陆战队飞马豫剧队第一期学生班,翌年演出第一出戏为《香囊记》(《抬花轿》)的媒婆,而后又以《花木兰》及《红娘》等戏受到瞩目。一九六九年,王海玲因《杨金花》受到前总统蒋中正的青睐一炮而红,并为当时的飞马豫剧队带来固定编制与经费;而后「杨金花」一角便如影随形地伴随著王海玲的演艺生涯。

王海玲所能演出的剧目多达一百出以上,最早以花旦、武旦及刀马旦入门,亦曾反串武生,这些戏路展现了她身手灵巧矫健的功力、以及年少时期的活泼特质。一九六六年挑梁演出《花木兰》开始受到关注,其后的《杨金花》、《红线盗盒》等戏在在突显扎实的武工底子;同时,王海玲又擅长花旦,演出《红娘》一剧参酌大陆名伶常香玉的录影带,加上对红娘一角内心戏的揣摩,演来机巧灵活,成为她的代表剧目。

此时,王海玲虽然文武花旦备受认可,但对青衣注重之唱功仍未纯熟,直至周清华转至飞马豫剧队后,接受周清华指导的青衣唱工戏,逐渐拓展戏路,突破行当限制。

一九七○年代左右,飞马豫剧队于一年一度的国军文艺金像奖竞赛戏中推出新编戏,如《梁红玉》、《气壮山河》、《莒光雄狮复山河》等「政治正确」的戏码。于竞赛戏系列中,王海玲多饰演刀马旦或武旦等角色。竞赛戏以外,仍以演出传统戏为主,而周清华尤擅长豫东调、祥符调等,其亲身指导王海玲新的唱法及剧目,如《大祭桩》、《蝴蝶杯》等;然后,王海玲又参酌大陆方面的影音资料再加以创造,对青衣唱工戏渐次纯熟,终于成为全才旦角。

豫剧皇后的接棒,与豫剧现代化的起点

受到社会环境变迁影响,以劳军为主的演出需求逐渐减少,加以传统戏曲观众老化等缘故,观众量的萎缩促使了戏曲现代化进程。以一九七九年「雅音小集」开启传统戏曲现代化之浪潮作为起点,豫剧亦必须追上脚步。

在当时「豫剧现代化」的改革浪潮中,最受注目、也最受欢迎的剧目为《梁祝缘》。当时,由王海玲饰演的祝英台,在最后一幕扑坟时,运用武工底子加入小翻身快速翻入墓里,使情绪更为高张。《梁祝缘》也首次使用现代剧场技术,加入西洋乐器及灯光和乾冰等特效,在音乐和舞台美术方面都有所创新。剧本方面,也根据大陆的录音带、录影带等进行改编,例如《唐伯虎点秋香》为大陆新编戏,王海玲反串小生演唐伯虎,不仅突破行当,在舞台上当场题字作画亦博得好评。

一九八五年,王海玲被河南同乡会册封为新一代「豫剧皇后」,象征王海玲从张岫云身上接下传承的棒子,能力也获得肯定。王海玲更在一九九一年获得纽约美华艺术协会颁发的「亚洲最杰出艺人奖」,由她带领著剧队飞往纽约林肯中心演出《香囊记》。各界的掌声与赋予她的荣誉,让王海玲的知名度攀上高峰。

然而此时飞马豫剧队面临军中剧团解编,基于对王海玲艺术才能的认可,决定由教育部接收,更名为「国光剧团豫剧队」。而后两岸交流大门开启,技艺的交流与切磋,也让王海玲获得更多激励与刺激。

新锐艺评广告图片
秋天艺术节广告图片
欢迎加入 PAR付费会员 或 两厅院会员
阅读完整精彩内容!
欢迎加入付费会员阅读此篇内容
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
新锐艺评广告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