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海玲(林韶安 摄)
特别企画 Feature 她扮戏 戏伴她 戏伴她 #王海玲 豫剧名伶

祖师爷给的考验 也揉出了「家」的形状

从八岁加入飞马豫剧队第一期学生班后,再也没离开过传统戏曲——她是舞台上的「豫剧皇后」,是舞台下的「王海玲」,也是刘建华与刘建帼的母亲。在舞台上找寻剧团的样貌,是创新,是传承,一步一步;在舞台下,静静地揉出「家的形状」,戏外还有戏里。

从八岁加入飞马豫剧队第一期学生班后,再也没离开过传统戏曲——她是舞台上的「豫剧皇后」,是舞台下的「王海玲」,也是刘建华与刘建帼的母亲。在舞台上找寻剧团的样貌,是创新,是传承,一步一步;在舞台下,静静地揉出「家的形状」,戏外还有戏里。

台湾豫剧团 豫莎剧《天问》

3/21  19:30

3/22  14:30

高雄 卫武营国家艺术文化中心戏剧院

INFO 07-2626666

 

2020台湾戏曲艺术节

台湾豫剧团《慈禧与珍妃》

5/16~17  14:30

台北 台湾戏曲中心大表演厅

INFO  02-88669600

一九五二年,王海玲(本名王桂仙)出生于高雄左营,八岁加入飞马豫剧队第一期学生班后,再也没离开过传统戏曲,她的身(影)、声(音)与生(命)就此与台湾豫剧划上等号,穿梭于各种行当、角色与人物之间。

二○一七年末,她用女儿刘建帼执笔的《观.音》卸下公职,也在虚构故事里回应她的真实人生,召唤「演员」的生命经验。那时的我写下:「我们不会一直记得从哪天起开始称呼王海玲为『豫剧皇后』,却会深刻记著她在舞台上的每一个人物,都扎扎实实地活出他们的生命与人生。当卸下『皇后』这个包装与称号后,我们都会记得她──『王海玲』,一个『演员』。」(注)

其实,我们往往会记住演员在舞台上的每个角色──如《天问》霸气到苍凉的女皇、《刘姥姥》粗鄙却又聪慧的乡下老妇、《香囊记》天真活泼的周桂兰等,就如王海玲在《观.音》里的缩影与对照。不过,去年年底在她一双女儿(刘建华、刘建帼)所创的奇巧剧团《鞍马天狗》演出现场,此时的她不在光芒万丈的舞台,也褪去华衣浓妆,只缀著大红流苏在耳下,盈盈摇晃;而从座位席的缝隙间,我看到她透光的眼眸,望向舞台,温柔、坚定而又充满骄傲。

王海玲,是演员,也是演员的母亲;有祖师爷的恩宠,也肩负祂的考验。

孩子:祖师爷对台湾豫剧的交付

豫剧又称河南梆子,在明末清初花腔兴起后的河南逐渐成形、成熟,随著国共内战传播到相距千万里的台湾,成为少数在此生根的地方剧种;同样地,王海玲的父亲来自湖北、母亲则是浙江,亦是在国民政府撤退时分头抵达台湾。于是,王海玲与「台湾豫剧」彼此「验明正身」──漂浪移居,也土生土长。

此时的王海玲话锋一转,说自己并不是父母亲生。

我有些介于震惊与平静间。因为纪慧玲在《梆子姑娘》一书里其实已追踪了三个「身世之谜」的版本──包含山地原住民之子、原住民与老士官的未婚生子、本省人的非婚生子。虽未听到更大落差的第四版本,身世的故事却已轻轻地掠过王海玲微张的红唇,在爽朗的声线里没留下太多痕迹。

我曾一度在对话的空拍间,想用「为什么您不去寻找亲生父母?」的问句衔接(这似乎是多数人成名或成功后最常做的事情),却在王海玲细细说著母亲的疼爱、父亲的严格里,拼凑出答案──她多爱她的父母,又何必自寻苦恼?又何须血缘相连?

甚至,我想王海玲是祖师爷交给台湾豫剧的孩子吧!常有人说地方戏矮人一截,但王海玲认为,不是剧种不好,而是演得不好。于是,八岁的她开始学习,十四岁以《花木兰》稳稳接下了棒子,在剧团解散、观众减少、传承困难的危机意识里,持续地唱、努力地演,直到现在。

当剧场遇上魔术,打开故事的可能广告图片
四界看表演广告图片
欢迎加入 PAR付费会员 或 两厅院会员
阅读完整精彩内容!
欢迎加入付费会员阅读此篇内容
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

人物小档案

◎ 1952年生于高雄左营,本名王桂仙。8岁时进入飞马豫剧队第一期学生班,师从张岫云,工旦行。

◎ 1966年以首次担纲主角的《花木兰》一鸣惊人,开始挑梁主演;后于1985年获台湾河南同乡会颁赠「豫剧皇后」荣衔,成为台湾豫剧代表人物之一。

◎ 历经豫剧团的改隶、转型,以《中国公主杜兰朵》、《刘姥姥》、《慈禧与珍妃》、《秦少游与苏小妹》、豫莎剧等为代表作,呈现台湾豫剧的题材多元,也有王海玲跨行当的全才功力,有一说为「台湾的豫剧因王海玲而存在,因王海玲而出色。」

◎ 已从台湾豫剧团公职退休,现任台湾豫剧团、奇巧剧团艺术总监,并曾获第四届国家文艺奖。

新锐艺评广告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