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越南语老师秋姮对著观众侃侃而谈,谈自己、谈人生、谈选择,观众也跟著进入学生的角色。(王建发 摄 2020桃园铁玫瑰艺术节 提供)
ARTalks

设计作为表演

聚合舞《Better life?》

近十年来,国际剧场设计圈有个热门概念「Design as Performance」(设计作为表演)——把设计当作是表演的一环,而不仅仅是「成就」表演,《Better Life?》是我所见过,把此概念发挥得最好的台湾作品。要把一个人的生命制成「体验」谈何容易,而《Better Life?》的制作与设计概念成就了这一切……

近十年来,国际剧场设计圈有个热门概念「Design as Performance」(设计作为表演)——把设计当作是表演的一环,而不仅仅是「成就」表演,《Better Life?》是我所见过,把此概念发挥得最好的台湾作品。要把一个人的生命制成「体验」谈何容易,而《Better Life?》的制作与设计概念成就了这一切……

Polymer DMT聚合舞《Better life?》

8/15~16 桃园展演中心展演厅

我是观众,但,我不在观众席。

我站在舞台上。

舞台角落一个摊车,摆满东南亚食物用品,黄色的灯泡把摊车上的商品烘照得像刚刚出炉的面包,可口诱人,我正走过去要拿,背后传来一声宏亮的「大家好」,我回头。有个男人的脸,大大的,投影出来,他说他叫阮玉英,在台湾这个名字常常被误认为女性。他有大学毕业,大学时曾学过中文。台湾开放移工时,他自告奋勇来台湾当宿舍管理员,后来开起了越南杂货店。镜头跟著阮玉英骑著机车穿越大街小巷,铁卷门、窄巷、昏暗街灯,那是台湾人最熟悉的后巷风景,「我最感谢的人,就是我老婆。我希望可以再开几家分店」。影片结束,阮玉英本人跑出来(穿得跟影片中一模一样),他招呼我们到摊车前——

这里每一样商品,都是我店里的,你们可以拿,旁边有塑胶袋,拿完等一下前台结帐就可以了。

这是泡面,泡面在台湾很便宜对不对,我小时候在越南一斤米十五块,一包泡面要四百块。一斤米可以全家人吃,一包泡面呢一个人都不够吃,泡面没有人吃得起。你们台湾人生日吃蛋糕对不对,我们那时候哪里知道什么蛋糕,同学过生日的时候,我们会凑钱,你十五块,我十块,买一包泡面送给他庆生。

这是女孩子的沐浴乳,越南的女孩子皮肤很白很美丽都是洗这个。男孩子们靠过来,你闻我身上是不是很香,洗这个男士肥皂,可以香很久,不用喷香水。

整车的商品,透过他的话语活了起来,他走前还丢一句「谢谢你们,我先走啰,你们可以拿,旁边有塑胶袋,拿完等一下前台结帐就可以了。」

(每一个观众都买了,挑货挑到工作人员说「麻烦你们快一点喔,再给你们最后三分钟」,我买了肥皂与波罗蜜果乾。)

下一站,我来到一间教室,简单屋架子,数排桌椅,日光灯。老师已经站在白板前,她是秋姮,少女时闹事打架进警局,妈妈很辛苦地挣钱供她来台湾读书,目前担任越南语老师,也是个著名youtuber,她对著我们侃侃而谈,谈自己、谈人生、谈选择,观众也跟著进入学生的角色。短短卅分钟,我回到了少年时的课堂(我好久没有遇到这种用生命教学的老师了)。

第三站,一个铁皮工寮,地上散落纸条:

这是哪里

我好累

好想回家

好想睡觉可是好可怕

这样怎么敢睡

我们挤进工寮坐下,里头狭窄凌乱,塑胶袋、便当盒、最廉价的床褥。床底下传来录音对话。越南女生说她童年放学必须跨过一条河,有时不小心掉入河里,书包课本全湿,回家还要晾书。她说她存了很多钱,想来台湾工作,没想到抵台第一站,被带到一个很可怕偏僻的地方:明天真的会被带去工厂吗?还是会被卖掉?声音转为越南语,低低的诉说……此时,一个瘦小女生,揹著双肩背包,环顾四周,小心翼翼地挤过我们中间,人们让出位置,她坐下,她看来好紧张,我多想对她说:「别担心,台湾不可怕。」

但我没有。

因为我不确定,台湾是否真的不可怕。

录音结束,瘦小女生站起来,鞠躬,转身离去。

我们跟著她步出工寮,一走出工寮,工作人员比手势,指著一条白线,我坐下。这是第四站,一个小木屋的侧面,上头投影出一对母女的家常对话。两人聊到妈妈的家乡、外婆的家、女孩的梦想。通常,投影的影像都力求稳定清晰,但此处的投影竟微微晃动著,奇妙的是,这股微微晃动,反而给了它真实感。看著看著,工作人员指示我们起身,绕过小木屋侧面,转过墙角,这对母女正坐在里头讲话,此刻我才恍然,刚刚所看到的并非预录影像,而是直播,我从「看投影」到「看真人」,她们一来一往聊著天,我凑近看每样东西的设计,窗框子用钓鱼线悬著、矮柜子、花瓶、木桌、恰到好处,正像一个家。

四个场景、四组故事、四段人生,最后我们被带领到舞台后方,投影幕上,四位演出者侃侃而谈参与此次演出的心情,我心想「等一下幕升起,这四人铁定会站在我们面前鞠躬谢幕」。影片终止,幕升起,欸?奇怪,人呢?舞台上不见人影,反倒是天上降下了大大小小的木架子,仿佛一个又一个、不同形状的「家」。 

「她们在观众席!」有人惊呼,我细看,阮玉英、阮秋姮,阮红蓉、范美幸和女儿,坐在观众席,望著舞台上的我们。桃园展演中心真大,她们看著我们,我们遥望著她们,此刻,谁是观众,谁是演出者?四周爆出热烈的掌声,我也奋力鼓著掌。

近十年来,国际剧场设计圈有个热门概念「Design as Performance」(设计作为表演)——把设计当作是表演的一环,而不仅仅是「成就」表演,《Better Life?》是我所见过,把此概念发挥得最好的台湾作品。要把一个人的生命制成「体验」谈何容易,而《Better Life?》的制作与设计概念成就了这一切:

一、空间选择

聚合舞Polymer DMT的身分计划二部曲的延伸,从故乡来到异乡,是一种身分转换。团队把演出放在舞台上,最后让演出者坐在观众席望观众,以空间回应了「身分转换」作品轴,以形式加强了概念。

二、体验安排

整个作品由四段故事组成,观众被分为四队,各自有不同体验顺序。如果四段都是素人演员说故事,不免有些腻,而主创者罗芳芸将四段体验安排得恰到好处,摊车和教室这两段是素人演员对你说话,直球般告诉你她的人生,一段是无声的体验(工寮),一段是观看投影(小木屋),观众用不同的方式,参与了她们的人生故事。 

三、舞台设计

我喜欢《Better Life?》舞台设计时而写实、时而写意的做法,如果都写实了就沦为游乐园里头的娃娃屋,反而无聊。如果都写意,需要观众努力投入想像力才能进入状况,不免有点空虚。舞台设计陈成婷妙手高招,摊车与铁皮工寮是写实——她真的打造一台摊车、一个工寮,连同吃剩的便当、7-11廉价提袋这类的细节也一并给你。教室与小木屋是写意——她抓稳了几项核心元素变出了场景。教室的核心元素是白板、白桌椅、日光灯,钓鱼线悬吊著铝制窗框,恰好给观众一点点被场景环绕的感觉,四个距离不远的场景才不会彼此干扰。

四、声音与影像设计

如何让观众知道该移动到下一个点呢?《Better Life?》利用车水马龙的声响当暗示,不突兀、不中断,这声响也可以当作是来到异乡台湾的内心背景音。铁皮工寮的录音从床底下传来,而非从上方喇叭播放,营造私语的气氛。我特别欣赏小木屋的投影微微晃动这一招,那晃动的幅度微小,却更吸引人专注于影像中的人。

五、素人表演

最后,我想用一点点篇幅来谈「素人表演」。以我为例,我的生命经验是货真价实的,但这并不表示没有受过演员训练的我,直接走上舞台「演自己」会很精采。从「生命经验」到「演出」,中间有许多道工法仰赖艺术家拿捏,捏塑太多,则失去本质,捏塑太少,则作品无法成立。这分寸拿捏特别难。一百位艺术家可能有一百种建议。我认为《Better Life?》掌握了四位演出者的特质,赋予她们自在说故事的空间,并用清晰的设计将四段故事串成一个作品,一个完整有余韵的作品。

作品结束时,我站在舞台上,望著四位表演者,心中涌上身为台湾人的歉意,混合著自己当年异乡求生活的苦楚,那是难以言传的滋味。一个好作品,能触及现实,也能触及观众心中未知的柔软处。

《Better Life?》就是这样的作品。

 

文字|魏琬容 OISTAT国际剧场组织执行长

当剧场遇上魔术,打开故事的可能广告图片
四界看表演广告图片
欢迎加入 PAR付费会员 或 两厅院会员
阅读完整精彩内容!
欢迎加入付费会员阅读此篇内容
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

由台新银行文化艺术基金会举办的台新艺术奖,邀请九位不同领域的提名观察人,搜集、发掘,深入研究各种面向的当代艺术展演,并于网站发表评论,本刊精选单篇刊登。如欲读更多评论,请至ARTalks专网talks.taishinart.org.tw

Authors
作者
世界舞台 尽在你手广告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