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火箭发射:24位当代马戏大师的创作方程式》(书林出版 提供)
艺@书

打造一本属于每个人的马戏书

对于身在台湾的我们而言,第一次接触「马戏」的契机或许藏在电视机或游乐园内,而我们对马戏的记忆便停留在那些丢瓶子的杂耍者与跳火圈的狮子上。不过,这种单薄的想像很快就会被《火箭发射:24位当代马戏大师的创作方程式》(后简称《火箭发射》)打破了。

对于身在台湾的我们而言,第一次接触「马戏」的契机或许藏在电视机或游乐园内,而我们对马戏的记忆便停留在那些丢瓶子的杂耍者与跳火圈的狮子上。不过,这种单薄的想像很快就会被《火箭发射:24位当代马戏大师的创作方程式》(后简称《火箭发射》)打破了。

此书由凯蒂.拉弗斯(Katie Lavers)、路易.派翠克.勒胡(Louis Patrick Leroux)与琼恩.伯特(Jon Burtt)3位马戏研究者撰写而成,总共有4个章节,分别探讨了当代马戏和道具、政治、表演者和作品的关系。虽然本质上此书是访谈录,但在编辑上采取了「先理论,后访谈」的策略,以当代马戏的批判理论带领读者进入实践者的创作心房,拓宽我们对于马戏的想像。

理论反映当代马戏的质问精神

追溯世界史,上个世纪的60、70年代可谓叛逆之巅,很多国家皆以风起云涌的社会运动挑战传统价值。当时这份叛逆也影响了马戏,质问、革新「传统马戏」的声音呼之欲出。于是,70年代在马戏史上也有了意义——「当代马戏」诞生了。

在一段可以被归纳为「传统马戏」的表演中,我们或许会看到一名拿长竿走钢索的白人男性,脚步沉稳、信心洋溢,从10米高台的一端走向另一端。这段在我们看来精采的表演,却会被当代马戏实践者质疑:除了长竿和钢索,哪些物件还可以成为表演时的道具?为什么表演者通常都是白人男性,缺乏更丰富的身分组成?表演者可以不展现信心,而是揭露自身的恐惧与脆弱吗?有没有其他的创作路径,可以让表演不只是一套经过反复练习、操作而达成的超人秀?

经过3位作者的理论化,这些从「当代马戏」发轫之初即存在的叛逆提问成为了《火箭发射》中对道具、政治、表演者与新作品的质问。〈道具〉一章颠覆了「人操控物」的概念,并以多种创新的道具说明了表演者与道具其实是相互影响的共同体;〈政治〉记录了外表更丰富、身分更多元的表演者如何加入马戏;〈表演者〉挑战了传统马戏中「征服自然」的想法,把表演者从「超人」的标签中解放出来;〈新作品〉则透露了当代马戏实践者共同发展、创作的倾向。

访谈打开马戏实践者的创作心房

《火箭发射》中的精采理论,其实只是3位作者归纳而出的「预告」。此书的主体是这些理论的出处——3位作者与24位大师的创作经验访谈录。这些访谈不只让前面的理论更容易理解,也可以提供更多创作上的方法与思考上的刺激给有兴趣的读者。

举例而言,在雀儿希.麦谷芬(Chelsea McGuffin)的访谈中,我们便能看到当代马戏如何拥抱愈来愈多元、百变的创作方法。她在每部作品中的创作路径都不同,有从华尔滋的舞步出发的《地窖》、从表演者的心脏病出发的《法洛》,也有与剧作家合作而成的《走在天上的她》。这些创作方法与合作对象,都意味著跨领域在当代马戏中变得愈来愈频繁,传统马戏所建立起的分野逐渐变得模糊,有时甚至无法辨别其与戏剧、舞蹈、装置或行为艺术等其他领域的不同。

有些受访者也透露出非常有趣的艺术观和人生观。此书第一位献声的受访者菲利浦.佩帝(Philippe Petit)就以「婚姻般的关系」形容他与钢索之间的熟悉与亲密。菲亚.梅纳(Phia Ménard)与珍妮佛.米勒(Jennifer Miller)等也揉合了自身的性别事件与马戏专业,让更彩虹、更酷儿的身体得以在长久为男性所把持的表演场地现形,谐拟了传统马戏中的「常人」思想。这些关于马戏的思考与策略,都证实了自发轫以来,当代马戏逐渐变得不只是「呈现超人的极限技艺」而已。

此书中有句口号:「马戏属于每个人」(Circus for Everybody.)。当代马戏对传统马戏的质问是为了跨越每个人在种族、性别、年龄、政治与宗教上的差异,建立更平等、多元且众人皆能参与的艺术领域。《火箭发射》则像是这句口号在出版品上的实践,其理论博大精深,访谈深入浅出,开放给各种背景的读者。或许,这本书可以是属于每个人的马戏书。

新锐艺评广告图片
评论与回响广告图片
欢迎加入 PAR付费会员 或 两厅院会员
阅读完整精彩内容!
欢迎加入付费会员阅读此篇内容
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
世界舞台 尽在你手广告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