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琴艺术的发展是人类史上的珍贵篇章,每一位伟大的钢琴家,无不在历史的洪流中承袭前人的智慧,并透过自身的演奏诠释,为后世留下不朽的印记。代代相传的师承关系如同音乐的血脉,将古典传统与现代创新紧密相连,而历史演奏则为我们提供了不同时代风格的珍贵窗口。在这些音符与键盘交织的世界里,钢琴家不仅是技艺的传递者,更是音乐精神的守护者,他们的足迹和成就塑造了我们今日的文化珍宝。经过漫长的撰文、搜集及研究,钢琴家叶绿娜整理出《黄金年代最伟大的钢琴家——从优雅不羁到精致客观》一书,横跨18世纪以降、100多年间伟大钢琴家们的演进历史与承传,为现代钢琴演奏提供了宝贵的参考文献。
书中文章的两个主要来源,一是叶绿娜与夫婿魏乐富(Rolf-Peter Wille)从1996年起在台北爱乐电台共同主持「黑白双人舞」节目,介绍全流钢琴专辑与录音,分享他们对钢琴音乐深刻见解的内容。透过广泛的资讯搜寻,为听众带来珍贵的历史录音和演奏风格介绍;二是两人从2007年起为《PAR表演艺术》杂志撰写「四手联谈」专栏,其中包括了他们对音乐、演奏及教育的见解。多年来,他们不仅丰富了听众的音乐知识,也见证了钢琴艺术的承传与发展。
此书开宗明义指出,20世纪钢琴家的承传几乎源自于李斯特(Franz Liszt)与雷协悌兹基(Theodor Leschetizky),前者在德国威玛(Weimar)教学,后者则是在维也纳与圣彼得堡,两位钢琴名师可说是现代钢琴弹奏的「祖师爷」。在约莫1890年到1920年间的德奥地区,那段以演奏教学与作曲合一的时代,是个「钢琴黄金年代」。叶绿娜表示:「早期没有录音,直到爱迪生发明留声机后,才开始有钢琴家的演奏声响留下,后来转录到LP,经过爱乐者的收集,才让后世能够从历史录音中认识当时的弹奏风格。」
魏乐富观察到一个有趣的现象:「现在科技愈来愈快速,但弹琴速度却愈来愈慢。」叶绿娜则回应:「演奏时,我们常常思考著该怎么弹?」然而有了历史录音,就可以了解李斯特当初创作的意念及乐思,「毕竟他的学生跟他上过课。」然而她也认为:「每个乐曲随著时代有所改变,不可能完全回到从前的演奏法,不过至少可以从认识历史中,再自我验证。」为此,书中每个章节都有「历史录音之比较」,让读者能够从中参阅。
最珍贵的是在书末的附录上,还有「钢琴家著名演奏历史录音列表」,这是书中各章里所提列的相关曲目,由叶绿娜精选出的录音版本,读者只要扫QRcode,就可以搭配内容一起聆听。叶绿娜说:「很多钢琴家都是当年的明星,就像波兰前总理帕达瑞夫斯基(Ignacy Jan Paderewski)是那时候很受欢迎的钢琴家,我也将它放进去。」这是一部在1937年的黑白电影,片名为《Moonlight Sonata》,钢琴家在里面弹琴,旁边还有人跳小步舞曲。「当时没有网路,为了做节目花了很多时间找,现在想看就方便多了。」
除了上述内容外,书中还有在各地做过的专访,例如在纽约采访葛拉富曼(Gary Graffman),除了谈音乐,也谈他对中国文化的狂热与专精;齐玛曼(Krystian Zimermann)第一次来台湾时,访问他谈波兰历史传统钢琴家,也谈了他自己的亲身经历。还有与德慕斯(Jorg Demus)以「对谈」模式进行的访问,得知后者小时候每两三个礼拜就要练一个贝多芬的奏鸣曲来累积曲目,也影响了魏乐富及叶绿娜作为老师培养学生的方式。而书里也放进两人的同学、德国汉诺威音乐大学教授暨钢琴家葛兹克(Bernd Goetzke)写自己与钢琴家米开朗基利(Arturo Benedetti Michelangeli)学琴的经验与访谈。
「在教学中,察觉到很多孩子对于历史名人是没有听过的。」叶绿娜感慨:「原因是『记忆太浅』!」确实,若缺乏对师承脉络的了解,便无法真正体会艺术的深度与价值。因此这本书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是教科书,可供音乐学子们作为参考资料,帮助他们深入理解艺术的历程与发展。毕竟,艺术的专业正如她所说,「并非凭空出现,而是一步一步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