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原著到改编,看《流星之绊》(Yun-Pei Hsiung 绘)
关於戏剧的五四三

从原著到改编,看《流星之绊》

被问「你怎么改的」常常是个很难回答的问题,可能就像刻一个大理石刻一样,要每天每天跟这块石头相处,一锤一凿反复之间,你知道什么要留、什么要舍弃、什么要调整,于是渐渐成形了,戏剧也是同样的道理,这个过程太长、细节太繁琐,很难说出具体一是什么二是什么,虽然我对雕刻一无所知,但想像中,我们可能可以从被舍弃的石屑里找到何以石头变成玉像的线索,以剧本改编来说,比对原著及戏剧成品,就是一个挺好的做功课的方法。

被问「你怎么改的」常常是个很难回答的问题,可能就像刻一个大理石刻一样,要每天每天跟这块石头相处,一锤一凿反复之间,你知道什么要留、什么要舍弃、什么要调整,于是渐渐成形了,戏剧也是同样的道理,这个过程太长、细节太繁琐,很难说出具体一是什么二是什么,虽然我对雕刻一无所知,但想像中,我们可能可以从被舍弃的石屑里找到何以石头变成玉像的线索,以剧本改编来说,比对原著及戏剧成品,就是一个挺好的做功课的方法。

同样因为Research的关系,最近重看了宫藤官九郎改编的《流星之绊》,原著是东野圭吾。

看过《流星之绊》的人,应该都会对里面运用的一个剧中剧手法印象深刻,日剧中把主角3人诈骗的过程变成仿佛周日午间剧场、那种很多旁白的粗制滥造戏剧。既可以快速交代诈骗的过程,又可以平衡悲喜剧调性,而且也很有宫藤的独特作者印记(宫藤一向都擅长使用其他剧种╱类型来传达戏的另一面,如《龙与虎》的漫才、《我家的故事》的能剧)。

那这个运用「午间剧场」是怎么出来的呢?东野圭吾的原著是顺著时间序写,前7章是有明3兄妹父母遇害的故事,前8章3兄妹一登场的时候就已经是诈骗犯了,日剧中被诈骗的对象,小说中也有出现。

以改编的角度来说,如果先演完小时候父母的故事,再进入长大已是诈骗犯的3兄妹,角色上会产生断裂,也没有足够的悬念,观众也会莫名其妙「怎么原本是3个孩子长大就突然成了诈骗犯」,所以改编上,宫藤官花了许多篇幅建立3人的现况:大哥在咖哩店工作,住在店内,二哥常会去找大哥,二哥在情色录影带店打工,二哥跟妹妹住在一起,而多年前的警察要在追诉期过了之前来帮助他们找到凶手。在戏剧上,切下去那一刀的时间跟空间的建立很重要,有时间的紧迫,才有事件的推动,界定好角色生活的空间,才能安排他们的戏要在哪里发生、怎么发生,哪些角色跟哪些角色需要有空间「在一起」,属于他们之间的事件才会发生,很明显地看到大哥二哥1组,二哥妹妹1组,才可以在不同组别互动时抛出必要的资讯。

而先透过妹妹被公司上司羞辱走人,路上遇到诈骗后产生的经济困境,赋予3兄妹想从别人身上诈骗回来的动机,这样的铺陈就比一开始以诈骗犯的身分登场好多了(虽然小说往下写也有解释何以如此),观众可以理解长大后的3兄妹各自的现况,并知道他们如小时候一样,在最危难时还是会互相帮助的有明3兄妹。

专栏广告图片
欢迎加入 PAR付费会员 或 两厅院会员
阅读完整精彩内容!
欢迎加入付费会员阅读此篇内容
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