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00期,特别企画「寻找百分百的表演艺术杂志」。(本刊资料室 提供)
特别企画 Feature 30th Anniversary #关于《PAR》

书写表演艺术的重量

《PAR表演艺术》刊物史及其影响

《PAR表演艺术》(以下简称《表艺》)创刊即将满30年,作为华人首刊综合性表演艺术杂志,它见证台湾艺术发展及全球的表演艺术变化。30年一瞬,《表艺》是整体台湾「文化奇迹」的一环,它的摸索代表理想与现实感的追寻。

阅读1992年试刊号,仍令人怦然心动。时任两厅院主任的戏剧学者胡耀恒在〈发刊词〉写道:一般媒体追求新闻价值,「我们则企盼艺术内涵」。新刊采公开发售,面向公众,避免成为「政府刊物」,「同时保持特有的品质与风格」。总编辑黄碧端并指出,《表艺》虽为两厅院主办,但艺术无国界,更没有「厅院」之界,已见公共设想。在专业艺术尚起步的年代,这种「独立媒体」般宣告,实具前瞻定位。1992年的两厅院幼龄5岁,教育部官员曾经垂询,贵院工作已够繁重,为何还要自添业务,胡耀恒说得真切:「为了艺术,为了文化」。

是的,若非为了文化,基于长期发展,谁有余裕办理想杂志?但是,若没有书写,谁来记录瞬间的艺术。没有记录就没有评论,艺术无以成长,观众也无从培养。

30年分期史

细数《表艺》30年史,从中山大学外文系借调来的黄碧端(创刊至11期)起始,奠定「专业主义」时期,她以专题与评论为双核心,将表艺「文化」化;拔高规格,广邀名家执笔,例如试刊号里〈怀念约翰凯吉〉由谭盾、林怀民、潘皇龙执笔,尔后专栏还有姚一苇、韩国𨱑、汉宝德等大家,是重要起步。「林静芸(第12至90期)、鸿鸿(第4至11期)」主编的「专业发展」时期承续精致、「严选」之选题与评论,采责任编辑制,画分戏剧、戏曲、音乐、舞蹈等领域,「专业」程度有时像学术期刊。

《表艺》100期,曾推出「寻找百分百的表演艺术杂志」专题,是典型的「表艺架构」:深、广、国内与国际。它跨国专访德国《芭蕾—舞蹈》(ballett-tanz)总编辑、英国《留声机》(Gramophone)总编、美国《村声》(The Village Voice)主编,穿插引介伦敦《Time Out》、东京《PIA》周刊、法国《影音视综览》(Telerama)及世界音乐杂志《Folk Roots》等情报型刊物,另有德、法、美、日等国重要戏剧与音乐期刊的专文导读,后附「台湾表演艺术类杂志现况与未来」座谈会,邀专家学者共商,这种慎重,是一个时代特征。国际视野、专业、知识与资讯并重,重视表演文本,突显评论人角度,是此时期关键字。

庄珮瑶是《表艺》「稳健」时期主编,数度主责或协同总编进行转型。卢健英(第136至162期)总编的「生活风格」时期是《表艺》首次较革命性的改版,这与当时的两厅院改制行政法人有关,从「黑机关」走向体制保障、具公共任务的文化机构,须承担营运。卢健英以媒体人的嗅觉,定位「当表演艺术成为一种阅读」,在视觉与编辑手法上,引进更多风格化甚至文艺明星化的手法,重视美感经验,突显「读者赏味」。黎家齐(第164至336期)的「艺╱业整合」时期,历时最久,以灵活、创造力的视野与方向,更「杂志化」撑起艺术媒体的可能性,包括增张、扩充生活面向的「艺活志」,引进艺业结盟、推广行销,强化资源与数位整合,这可能与法人化的两厅院日趋成熟,部门须有更多整合有关,也与稍后改隶新成立之「国家表演艺术中心」,台湾进入「大剧院时代」,涌现更多职业化的艺术从业者有关。

《表艺》的变化是整体行业特征变化的映照,视艺术为「工作」,呈现艺术领域「神圣—世俗」的转型。2021年进入客座总编江家华(第337期至348期)「重新定义」时期,杂志的英文名「Performing Arts Review」改为「Performing Arts Redefined」,采双月刊,象征变革性的方向,未来发展令人关注。

艺术家请回答-吴珮菁广告图片
评论与回响广告图片
欢迎加入 PAR付费会员 或 两厅院会员
阅读完整精彩内容!
欢迎加入付费会员阅读此篇内容
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
新锐艺评广告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