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左起)安原良、施如芳、林芳宜、傅裕惠、陈品秀。(蔡诗凡 摄)
特别企画 Feature 30th Anniversary #关于《PAR》 安原良☓林芳宜☓施如芳☓陈品秀☓傅裕惠

别话当年了,我们就是「当年」

即将在今年满30岁的《PAR表演艺术》(编按)杂志,历经两厅院不同时期的行政变迁,在杂志社纳入行政法人体制前,杂志社员工甚至被挂名在印刷厂下,而非两厅院的正式员工。历年来的编辑除了分属不同专业领域,也多充满个性,藉著手上的笔与杂志这个载体,分享自身对整个表演艺术产业的观察与批判,不仅是台湾最具指标性的表演艺术刊物,也对30年来身处期间的表演艺术工作者们,带来深远悠长的影响。

也因为是台湾第一本,头10年的编辑思考完全不受两厅院的限制,宛如独立杂志般,大肆运用编辑的观察与独特的视角,书写他们眼中的当代表演艺术现状与报导,必要时更不吝给出犀利的评论,成为那个年代独树一格、也是唯一以表演艺术为主题的杂志。

本期我们特别邀请5位历任编辑,包括安原良、林芳宜、施如芳、陈品秀与傅裕惠齐聚一堂,回顾当年的珍贵记忆。如今5人都已成为各自专业领域中,独当一面的专业工作者,当年青春的冲撞与困难,如今聊起来都带点甜,笑闹间,也让我们得以一窥台湾表演艺术产业这些年的旅途风景。

即将在今年满30岁的《PAR表演艺术》(编按)杂志,历经两厅院不同时期的行政变迁,在杂志社纳入行政法人体制前,杂志社员工甚至被挂名在印刷厂下,而非两厅院的正式员工。历年来的编辑除了分属不同专业领域,也多充满个性,藉著手上的笔与杂志这个载体,分享自身对整个表演艺术产业的观察与批判,不仅是台湾最具指标性的表演艺术刊物,也对30年来身处期间的表演艺术工作者们,带来深远悠长的影响。

也因为是台湾第一本,头10年的编辑思考完全不受两厅院的限制,宛如独立杂志般,大肆运用编辑的观察与独特的视角,书写他们眼中的当代表演艺术现状与报导,必要时更不吝给出犀利的评论,成为那个年代独树一格、也是唯一以表演艺术为主题的杂志。

本期我们特别邀请5位历任编辑,包括安原良、林芳宜、施如芳、陈品秀与傅裕惠齐聚一堂,回顾当年的珍贵记忆。如今5人都已成为各自专业领域中,独当一面的专业工作者,当年青春的冲撞与困难,如今聊起来都带点甜,笑闹间,也让我们得以一窥台湾表演艺术产业这些年的旅途风景。

主持|庄珮瑶、江家华
整理|Stella Tsai
拍摄场地提供|沈氏艺术印刷

Q:请先分享自己的《PAR表演艺术》杂志工作经历,加入与离开的契机?

安原良(以下简称安):我大学念外文系,后来去纽约念戏剧,回来后,当时的编辑刘守曜请我写一篇〈二十世纪的回顾与展望〉。

傅裕惠(以下简称傅):第一篇就写这个,你很强耶!

:但我其实,一共也没写过几篇……(笑),就是专题里的某一篇,彼时还只是作者。那是1999年的事,后来就加入《表艺》成为戏曲编辑。

:抗议!为什么我们都是从「新秀登场」这类题目开始写起,你居然一写就写20世纪的回顾。

:原来我备受礼遇!

:我当初是学长兼戏剧编辑江世芳的邀稿,请我写表演工作坊的新戏《新天使.隐藏人间》以及几篇评论。入职后主要负责戏剧、生态,偶尔跨界戏曲和舞蹈的介绍报导。

陈品秀(以下简称陈):我是北艺大舞蹈系毕业,当时的环境很难有舞者的正职工作,我一边在陶馥兰老师的舞团当舞者、一边兼差,还在Pub调酒。直到江世芳找我写稿,还记得第一篇就写英国拉邦过渡舞团,刊登在《工商时报》,后来也帮《表艺》写。后来我到《表艺》打零工,也是从「即将上场」这类艺讯小单元写起,1996年底才正式入职。

:品秀是舞蹈编辑的代表,待得最久。

:后来2003年正逢云门30周年,想找会写字、会整理资料的人接文献室工作,听起来像图书馆员,我当时刚好就想做这样的工作,才离开《表艺》去了云门,没想到一待就是20年。

:她大概是台湾第一个做「文献室主任」职务的人,是台湾舞蹈史的活字典。

施如芳(以下简称施):我的契机应该是安原良找我写杨丽花演梁祝的剧评,我显然有话想说,但不够自信大方,安原良帮我改了个方向。

安:我印象中的如芳是最棒的戏曲写手!

施:北艺大的传统艺术研究所毕业后,我到唐美云歌仔戏团工作,做完创团戏之后,很确定自己不适合剧团的环境,刚好怀孕就离开了。生完两个小孩,《表艺》刚好在征戏曲编辑,对我来说是个很踏实的开始。还记得第一次进杂志社来开编辑会议时,我抱著老二在喂母奶。

林芳宜(以下简称林):我自己是从杂志创刊就开始订阅的忠实读者,出国留学还订航空版,也刚好是台湾小剧场起飞的前10年,我对台湾表演艺术的认识都来自《表艺》,记得就连日内瓦大学图书馆和维也纳国家图书馆也都有收录为馆藏,是我在海外重要的养分。

即将回国前,接到《表艺》邀稿,报导当地的演出,写稿后,发现这个工作可以结合对写作的喜爱与音乐的专业训练,同时透过书写让专业知识有另一种实践的管道,所以一开始我就非常喜欢来自表艺的任务。

后来是杂志社要做一个现代音乐的专题,原本的音乐编辑黄俊铭离职在即,问我愿不愿意接替他的工作,这是我的梦幻职业,当然一口答应,就这样开始成为音乐类的企划编辑。

杂志开启了批判思考

Q:如今回想起来,这份工作带给你们往后职涯什么样的启发?

:这是台湾第一本「专业的」表演艺术杂志,也是当年唯一一本,规模跟完整度都很重要。在这个定位下,其实不太可能做流行或花边消息报导,也不是这本杂志该做的事情,而是要表达编辑对表演领域的态度。两厅院盖好之后,台湾多了很多机会,在90年代陆续邀请海外的重量级制作,对整个表演艺术产业带来很大的影响。如何透过《表艺》好好介绍、用第一手资料接触这些海外大师来台的交流与发展,才是这本杂志需要做到的事情。

安:我虽然只待了短短2、3年,印象最深刻的也都是国际交流、跨域的作品。那个时期也刚开始关注「策展」,以及国际时事的连结。整体执行起来是很过瘾的,很多专题虽然是我执行,但发想的多半是裕惠,她是我们企划会议的点子王。

:在杂志社的那两段时间我都很单纯,不太能真正理解圈内的问题,而是等到离开之后,随著年岁增长,才更加看清这一切。我觉得表演艺术本身就是一个颇为理想化的圈子,所以我们当时也曾遇过外界认定《表艺》是圈内杂志的批判。

:我进来时还很菜,离开台湾10年,对国内表演生态很陌生,也没学过编辑实务,但我从同事身上学到很多,也才了解这是一个能让我迅速且深度了解台湾表演艺术圈的工作。以前的我不爱看歌仔戏,读了施如芳的文章后,才知道原来传统戏曲里头有这么多东西可以看,我自己就是同事文章的忠实读者。对我来说这份工作不只是付出,还给了我丰厚稳定的养分,为往后职涯打下很棒的基础。

:因为个性,也因为负责的是戏曲,同事的视野会望向国际,而我关注比较多国内生态,和交流步入稳健的中国大陆剧团。当年大家都充满热情,我也积极努力想跟上大家的脚步。记得做得心头最热最起劲的2003年,一期甚至有双专题。

:回想起来,每次的编辑会议都超好玩,像是吸了10桶氧气瓶,不但是知识领域的开发,与同事的对话和交流都给了我满满的养分与知识含量。也因为我们都是学有专精的人,有挖掘好作品、艺术家的热情和眼光,会花很多心思注意这些没人知道的新秀、并报导他们,那时我做过每月介绍一位30岁新锐音乐家的系列,现在回望,我们其实走得很前面。

庄珮瑶:那时候因为业界出现了接班焦虑,而我们也对「大师」一词有点厌倦,一直在找「新世代」、「谁可以接班」,希望能给这些新生代艺术家一个露出的机会。现在回头看,当年报导的新秀们,如今也都跻身一线艺术家之列,我们当年就已经看见他们的潜力了。

:当年就是这样靠著特别企画开启广泛的思考、了解如何站在创作者的另一面,重新检视表演作品,我觉得编辑是介于读者与创作者之间的重要媒介,思考两边需要什么,这是我从《表艺》学习到的能力,终生受用。

艺术家请回答-吴珮菁广告图片
夏佑体验广告图片
欢迎加入 PAR付费会员 或 两厅院会员
阅读完整精彩内容!
欢迎加入付费会员阅读此篇内容
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

安原良

专责领域:戏曲与戏剧

任职期间:1999.11-2002.8

纽约大学表演研究硕士,现为自由演员,清华大学兼任讲师。2021年以电视电影《光的孩子》入围金钟奖迷你剧集男主角奖。

林芳宜

专责领域:音乐

任职期间:2003.3-2004.4/2006.10-2007.2

作曲家、表演艺术评论人暨策展人,曾于国立台湾交响乐团、国立传统艺术中心、台湾音乐馆等担任公职。2013年创办策展平台「捌号会所」,推动两厅院制作「新点子乐展」、为卫武营当代音乐平台、再壹波音乐节策展人、以及MATTTAU大地艺术季协同策展人。

陈品秀

专责领域:舞蹈

任职期间:1996.8-2002.3

毕业于舞蹈系,资深舞蹈编辑,舞评、舞蹈文章散见各大媒体。2002年加入云门,曾任奖助计划主任、云门剧场节目经理,现任云门基金会文献室主任。

施如芳

专责领域:戏曲

任职期间:2002.1-2004.4

专职编剧,台大戏剧系兼任助理教授,舞台作品20余部,出版剧本书《快雪时晴》等,近作为台湾戏曲艺术节旗舰制作《当迷雾渐散》,《鲸之嶋》获选为国表艺第3届三馆共制计划。

傅裕惠

专责领域:生态与戏剧

任职期间:1997.4-1998.9/2001.3-2004.3

毕业于新闻系、剧场导演艺术研究所,现为台大戏剧所博士候选人。1998年开始活跃于剧场圈,曾执导多部戏剧与歌仔戏作品,评论文章散见于各大媒体。

Authors
作者
世界舞台 尽在你手广告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