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搜尋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News藝訊
  • Preview演出
  • Feature專題
  • World國際
  • Columns專欄
  • People人物
  • Review評論
  • Focus話題
  • Choice生活
  • Video影音
  • Shop商品
  • Contents當期雜誌目錄
  • Online News官網限定報導
  • Shop商品
    1. Subscribe 數位全閱覽
    2. Magazine 雜誌
    3. Book 書籍
      1. 在兩廳院遇見大師
      2. 兩廳院創作全紀錄
      3. 表藝文摘
      4. 達人系列
      5. NSO發現系列
      6. NSO歌劇系列
      7. 特刊
      8. 年鑑
      9. 其它
    4. CD
      1. 兩廳院樂典
      2. 其他CD
    5. DVD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 繁體中文
  • 簡體中文

黃碧端

相關文章 13 篇
  • 第100期,特別企畫「尋找百分百的表演藝術雜誌」。
    特別企畫 Feature

    書寫表演藝術的重量

    《PAR表演藝術》(以下簡稱《表藝》)創刊即將滿30年,作為華人首刊綜合性表演藝術雜誌,它見證台灣藝術發展及全球的表演藝術變化。30年一瞬,《表藝》是整體台灣「文化奇蹟」的一環,它的摸索代表理想與現實感的追尋。 閱讀1992年試刊號,仍令人怦然心動。時任兩廳院主任的戲劇學者胡耀恆在〈發刊詞〉寫道:一般媒體追求新聞價值,「我們則企盼藝術內涵」。新刊採公開發售,面向公眾,避免成為「政府刊物」,「同時保持特有的品質與風格」。總編輯黃碧端並指出,《表藝》雖為兩廳院主辦,但藝術無國界,更沒有「廳院」之界,已見公共設想。在專業藝術尚起步的年代,這種「獨立媒體」般宣告,實具前瞻定位。1992年的兩廳院幼齡5歲,教育部官員曾經垂詢,貴院工作已夠繁重,為何還要自添業務,胡耀恆說得真切:「為了藝術,為了文化」。 是的,若非為了文化,基於長期發展,誰有餘裕辦理想雜誌?但是,若沒有書寫,誰來記錄瞬間的藝術。沒有記錄就沒有評論,藝術無以成長,觀眾也無從培養。 30年分期史 細數《表藝》30年史,從中山大學外文系借調來的黃碧端(創刊至11期)起始,奠定「專業主義」時期,她以專題與評論為雙核心,將表藝「文化」化;拔高規格,廣邀名家執筆,例如試刊號裡〈懷念約翰凱吉〉由譚盾、林懷民、潘皇龍執筆,爾後專欄還有姚一葦、韓國鐄、漢寶德等大家,是重要起步。「林靜芸(第12至90期)、鴻鴻(第4至11期)」主編的「專業發展」時期承續精緻、「嚴選」之選題與評論,採責任編輯制,畫分戲劇、戲曲、音樂、舞蹈等領域,「專業」程度有時像學術期刊。 《表藝》100期,曾推出「尋找百分百的表演藝術雜誌」專題,是典型的「表藝架構」:深、廣、國內與國際。它跨國專訪德國《芭蕾舞蹈》(ballett-tanz)總編輯、英國《留聲機》(Gramophone)總編、美國《村聲》(The Village Voice)主編,穿插引介倫敦《Time Out》、東京《PIA》周刊、法國《影音視綜覽》(Telerama)及世界音樂雜誌《Folk Roots》等情報型刊物,另有德、法、美、日等國重要戲劇與音樂期刊的專文導讀,後附「台灣表演藝術類雜誌現況與未來」座談會,邀專家學者共商,這種慎重,是一個時代特徵。國際視野

    文字|黃俊銘
    第348期 / 2022年09月號
  • PAR表演藝術
    藝聞觀點 News Review 政院通過文創法草案 刪除藝文消費抵稅

    藝文消費抵稅,最大受益者是高所得者

    2009.4.9 行政院通過「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法」草案,受矚目的藝文消費抵稅構想,在財政考量下遭刪除,調整為補助國中小學生每年定期欣賞藝文,文建會認為此舉更能擴大藝文消費市場。 行政院長劉兆玄主持行政院會,聽取並通過文化建設委員會規劃「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法」草案後裁示,未來政府將從協助與獎勵補助、捐助成立基金會、租稅優惠及鼓勵文化園區開發利用等機制,以促進文創產業的經營與發展。 文建會在討論階段時曾提出為鼓勵藝文事業發展,原主張全民藝文消費抵稅構想,由於財政單位認為,若依規劃每人每年最高可有新台幣一萬兩千元抵稅額,一年將損失六十五億元稅收,在考量財政情況下,雙方協調刪除這項條文。 文建會主委黃碧端說,藝文消費抵稅的構想另調整為補助國中小學生每年定期欣賞藝文活動,草案中還有其他的稅賦優惠措施,例如鼓勵營利事業購買國內藝文活動的門票轉贈給學生或弱勢團體,可依「所得稅法」以費用列支,且不受金額限制。

    文字|謝錦芳
    第197期 / 2009年05月號
  • PAR表演藝術
    藝聞觀點 News Review

    期許主委能兼備「分配性」與「正當性」

    原文建會主委黃碧端請辭之後,新任主委由台北市研考會前主委、台北聽奧總執行長盛治仁接任。盛治仁並非出自傳統的文化界人士,高層希望借重盛治仁在文化創意上的表現,盛治仁成功籌辦聽奧後,層峰對他整合藝文團體的能力大為激賞,希望藉由這項人事,為文建會注入新的活力。文建會主委換人風波,從八八水災引發的內閣總辭便開始鬧得沸沸揚揚,前主委黃碧端之請辭風波又引發媒體報導部分文化人士認為這表示政府不重視文化,內閣改組中文化部門不受重視。文建會主委更迭頻繁,從一九八一年至今,已先後更換十一位主委,任期不一,作風各異,因而文建會工作績效見仁見智。綜觀來看,如何看待文建會在中央政府底下的角色?對於新任主委,又可以有什麼樣的期待?

    文字|林谷芳、周倩漪
    第204期 / 2009年12月號
  • PAR表演藝術
    文化生態

    藝企相投,豈一個「緣」字了得?

    在公部門補助資源有限且日漸萎縮,整體環境生態又不利藝文團體生存發展的態勢下,藝文團隊如何尋求民間企業的支持,讓藝術產業與企業謀合互惠,是現今藝文產業面臨的急迫課題。但藝文團體如何與企業接軌,並非「因緣際會」、「氣味相投」三言兩語就能交代得盡,其中的路徑還是需要藝文團體、企業和公部門三者間共同披荊斬棘,殺出一條常態性的贊助管道。

    文字|廖俊逞
    第129期 / 2003年09月號
  • 十年影像精選/碧娜.鮑許(中)與原住民共舞(1997)
    十週年專題

    溫柔但堅定的創刊總編輯 黃碧端

    《表演藝術》的同仁都稱我們當時的總編輯黃碧端教授爲黃老師,而不是黃副主任或黃總編輯。她只承擔了第一年的創刊總編重任,經過這麼多年,她的頭銜又有了司長、校長等等,但見了面我們還是習慣於親切地稱她黃老師。 身材嬌小、說話音量低柔,初次見到黃老師的人,總是很難將眼前的她與報端那位筆鋒犀利的專欄作者「黃碧端」聯想在一起。但是,她深邃明亮、彷彿在一秒鐘內就可以把人看穿的眼神,又不由得讓人打從心底產生敬畏。而如果見到她的人又有機會與她談話,她思路清晰、說理分明、溫柔但堅定的語氣總讓人很容易就被她說服,同意了她的觀點。 也許就是這樣的個性特質,讓黃老師在十年前擔任兩廳院副主任的職位時,義無反顧地接下《表演藝術》雜誌總編輯的工作,與當時的胡耀恆主任一起扛起雜誌的催生與延續的重擔。 新雜誌的創刊工作,可以說是千頭萬緒,理也理不清。對內,黃老師要負責規劃雜誌的未來方針、定位、風格,尋覓及聘任雜誌的編輯人員;對外,則要面對來自各方「爲什麼要用政府的錢辦一本市場規模這麼有限的雜誌」的質疑。很多人認爲這樣的刊物至少要一年籌備,黃老師八月一日才到兩廳院上任,而雜誌的試刊號預計在九月底出版;她只給自己兩個月時間!當人員大致到齊,召開第一次編輯會議時,已經過八月中,可以想見當時所有人面對剩餘不多的時間時所面臨的是多麼龐大的壓力。黃老師無疑是我們當中最辛苦的人,當覺得稿件內容不夠吸引人時,她往往親自下筆潤稿或重寫;找來撰寫專欄的作者一定是夠份量的專家,這當然得由她親自打電話邀約;雜誌的封面設計與版型定稿,在她的要求下不知重新來過多少次;而每一篇稿件的每一個字,她都親自讀過,當然也用紅筆潤飾過;可是,別忘了,她當時是兩廳院的副主任,每天有開不完的會議等著她去主持! 雖然壓力如此沉重,但是,老師總是用她一貫的溫和的態度面對所有的事。在試刊號的編輯過程中,印象中唯一一次讓老師眞的動了肝火的情形是,打字行(當時都還是手寫稿,必須先發電腦打字)與美術編輯及執行編輯缺乏配合經驗,不知何故三校稿中竟然重覆出現一校或二校稿中已校出的錯誤,簡直令人抓狂!另外,遍尋不著好照片也是當時讓老師與編輯們傷透腦筋的事,爲此,老師還在第二期雜誌的編輯室報告中撰寫了一篇名爲「紀錄就是歷史」的文章,呼籲所有的表演藝術工作者重視以專業

    文字|劉佩貞
    第118期 / 2002年10月號
  • 藝術總監黃碧端
    兩廳院櫥窗 Hot at NTCH 兩廳院新任藝術總監

    黃碧端:長年的文化累積,造就兩廳院的競爭力

    接下藝術總監,黃碧端除了延續既有的方向,繼續推動兩廳院各項業務外,更希望這個國家級場館可以充分發揮龍頭角色,積極培育人才,傳承兩廳院營運的專業經驗。她在文建會主委任內,就曾在文化部的組織法中提出組織法架構中,提出了「一法人多館所」的概念,期待兩廳院可以建構一套快速移轉與分享的機制,分享多年的經營經驗。

    文字|廖俊逞
    第208期 / 2010年04月號
  • PAR表演藝術
    兩廳院櫥窗 Hot at NTCH

    大陸文化參訪團首訪兩廳院 期待搭起合作的橋梁

    由大陸文化行政專業人士所組成的參訪團在九月初訪問了兩廳院,由中國大陸的文化部長蔡武帶團,團中成員皆為大陸文化行政界的重要代表人物。在會談時,兩廳院董事長郭為藩提議兩岸共同辦理人員訓練的計畫,搭起互訪的橋梁;而蔡武也表示:「中國的藝術家並不缺,但缺乏的是懂藝術又懂市場的人才。如何吸引一流的演出團隊?如何建立起有效的管理?兩岸或可相互作為借鑑。」

    文字|本刊編輯部
    第214期 / 2010年10月號
  • 兩廳院櫥窗 Hot at NTCH

    國立中正文化中心藝術總監黃碧端

    國立中正文化中心藝術總監黃碧端,日前應亞太表演藝術中心協會之邀接受訪問,一談她對藝術的看法,她的藝術工作歷程,對當前文化現況的想法,與對兩廳院未來發展的藍圖。本刊於此刊登訪問內容,提供讀者以瞭解黃總監之經營構思。

    文字|本刊編輯部
    第213期 / 2010年09月號
  • 兩廳院藝術總監黃碧端相當重視表演藝術資料的記錄工程,廿年前創立《表演藝術》雜誌,現在更推動「表演藝術百年史」維基百科網站的成立。
    話題追蹤 Follow-ups

    表演藝術百年 開啟邁向數位雲端之路

    作為一種「熱中於消逝的藝術」,如何為表演藝術留下記錄,會有多少可能?兩廳院在廿年前創辦了《表演藝術》雜誌,以文字記錄演出,更成立「表演藝術圖書館」留下書籍影音等史料;廿年後跟隨網路科技與雲端數位的概念,由《PAR表演藝術》雜誌推出「表演藝術百年史」維基百科網站,冀透過全民編寫的的機制,留住「當下」、回溯「過去」、延伸「未來」,開啟台灣百年表演藝術史的建構工程。

    文字|廖俊逞
    第231期 / 2012年03月號
  • 「現代水墨畫之父」劉國松(中)應兩廳院藝術總監黃碧端(左)之邀,特新繪兩幅水墨,借展於音樂廳貴賓室。右為建築學者漢寶德。
    兩廳院櫥窗 Hot at NTCH

    大師藝術創作進駐 兩廳院美感躍升

    自去年十二月底起,兩廳院因為兩位現代藝術大師作品的展出,更增添了藝術氣息。其中「現代水墨畫之父」劉國松是特地為兩廳院貴賓室創作了全新的長幅水墨,而雕塑大師朱銘則是在兩廳院發表了最新創作系列《立方體》。

    文字|鄒欣寧
    第218期 / 2011年02月號
  • 兩廳院2010「圓夢計畫」說明茶會現場。
    兩廳院櫥窗 Hot at NTCH

    表演藝術的第一哩路 期待更多人投入

    兩廳院藝術總監黃碧端提出願景,要讓圓夢計畫成為「表演藝術的第一哩路」,偏遠地區與藝術的零距離仍須不同的協助。在更擴展的意義上,贊助者可選擇投注資源的地區,可能是自己的家鄉、工作之地、有感情的鄉鎮,讓圓夢計畫不僅僅圓小朋友的夢,也能圓大人的夢,將「第一哩路」延展為更長遠的路,幫整個社會圓夢。

    文字|周倩漪
    第209期 / 2010年05月號
  • 各路英雄齊聚一堂,為「紙上演出」尋找更開闊的舞台。
    座談會

    賠錢生意大家做? 表演藝術類雜誌座談會

    表演節目的舞台愈來愈多,動態演出也日益頻繁,然而紙上的文字與圖像演出──雜誌出版業,究竟在舞台上、下吸引了多少聚光燈的焦點?《表演藝術》雜誌創刊迄今已三年,在這三年的回顧中,我們邀集同業舉辦座談會,分享各刊創刊理念與經營模式,希望大家能邁入更有前景的新年度。

    文字|錢麗年
    第39期 / 1996年01月號
  • 高行健
    其他分類

    當先鋒遇到前衛 高行健與台灣劇場的對話

    高行健爲當代頗富國際盛名的中國劇作家,在大陸被視爲西方現代主義及先鋒派戲劇的代表。一九八二年他的劇作《絕對信號》在大陸引發了實驗劇場運動,次年《車站》被禁演,他本人成爲「淸除精神汚染運動」的主要批判對象。一九八五年他的《野人》上演再度引起爭論,八九年應邀往訪歐洲,天安門事件後定居巴黎,從事寫作與繪畫。作品已被譯爲多國語文,並在瑞典、德國、美國、南斯拉夫和香港的一些劇團上演。 去年九月,他執導近作《對話與反詰》在維也納首演,今年一月,法國巴候劇院將演出他的新作《生死界》。高行健和台灣的接觸始於《聯合文學》出版的短篇小說集《給我老爺買魚竿》、聯經出版的長篇小說《靈山》。他的劇作《車站》、《彼岸》也分別在聯合報副刊及聯合文學發表過。大前年陳玲玲指導國立藝術學院戲劇系學生在國立藝術館演出《彼岸》,去年十月十六日起,果陀劇場的導演梁志民以《絕對信號》作爲台北火車站演藝廳的啓用演出,改名爲《火車起站》,並邀請高行健訪台三週。本刊在高氏訪台期間邀集了幾位戲劇學者、劇場工作者、及曾執導高行健劇作的陳玲玲、梁志民,在充滿後現代氣息的地下餐飮店「發條橘子」,展開一場對話。大陸的「先鋒」派,和台灣的「前衛」,本是avant-garde的同詞異譯,但在兩岸的指涉對象與發展路向互有異同。高行健的戲劇重視劇場性,將民間遊藝、說唱、戲曲同西方的實驗劇熔於一爐,要求語言和表演間的張力,形成富含哲理的獨特面貌,且不斷在作新的嘗試。而台灣的劇場運動則在經歷政治議題和演出形式的開發後,有了更多元的發展。這次對談中,高行健對於自己的創作路程,有頗爲精要的自剖,對台灣劇場的現狀,也提供了敏銳的見解。兩岸的現代戲劇,第一次有了這樣深入而公開的對話。

    文字|姜秀瓊
    第5期 / 1993年03月號

免費訂閱PAR電子報,獲取更多藝文資訊!

*通過遞交此表格,即表示您接受並同意已閱讀本網站的使用條款,私隱政策和個人資料收集聲明。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關於我們
  • 聯絡我們
  • 廣告刊登
  • 電子報
  •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
  • 國家兩廳院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國家兩廳院《PAR表演藝術》版權所有
©2022 Performing arts redefined.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所提供相關演出資訊,如有異動應以主辦單位公告為準。
服務條款 | 隱私權聲明 | 著作權聲明

本網站使用 cookies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 cookies 分析技術。 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關於更多 cookies 以及相關政策更新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與使用條款。

  • 特別企畫 Feature

    阿嬤以為他是蓋房子的→→陶維均:「你很難把人分類」

  • 戲曲

    曾永義遺作《虎符風雲》 寄無價情義於創作

  • 特別企畫 Feature

    穀稻秋聲富里山谷草地音樂節:在綠地中自在歌唱

  • 新加坡

    「戲劇盒」創辦人郭慶亮獲頒新加坡文化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