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及城乡,我们不得不思考到两者间的界线。而关于界线,刘育育深有所感:「你必须先看到他者,才可以映照自我、看见家乡的文化特色是什么。」
本次采访时间为12月初,刘育育几周前才确认自己成为苗栗苑里的新任镇长,而其于在地的耕耘且非一朝一夕,无论是创办独立书店「掀册店」、筹办「海风季」艺术节,皆可看见刘育育及其伙伴欲以艺术文化深入故土的决心。
「我是来自传统劳动家庭出生,父亲从事木工装潢,所以我们家只有木工用的那种小货卡,没有房车。」刘育育说所有的差异性都是比较出来的结果,父亲那辆小货卡则是她第一次意识到城乡、贫富之间的区别,「像我们家有3个小孩,如果全部坐进货卡,就有人要坐在中间的木板上,或者是像我,我要坐在妈妈膝盖上。随著年龄增长,我们的头也会撞到车顶。记得有次跨县市去台中玩,看到前面小客车的人转过头来嘲笑我们。」
偏偏,若非经过此般比较,我们恐怕很难觉察故土的样貌。成长过程中,她辗转于台中、台北求学多年,回返苑里,看出去的日常都变得意义非凡。她说:「某些时候,我们把在地的传统维持住,外地人过来走一趟观光导览,看到传统理发师父刮胡子、掏耳朵,或者是妇女编织蔺草……这些小时候我们非常熟悉的景象、气味,此刻都像是一种展演。整个苑里就如同一个剧场空间,当艺术文化有了这一层转译的方式,一切变得相对包容、有开放性。」

如苑里之属的乡村小镇,过去经常被视为城市的附属品,「因为过去主流的思考方式,会认为最能带动经济发展的才是大城,乡村只能提供农业或者自然资源。」刘育育说,她做的所有事情,都像是要翻转这层概念,「地方有能力去思考自身主体性的发展、夺回主导的权力。我们一同寻找出来的文化特质,不会只是一个吉祥物,而是能透过这些行动,找到地方生活之人的认同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