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风土正在转变,千禧青年离城归乡的生活选择 |
新故乡文教基金会董事长廖嘉展,是离城归乡的社造先驱。
新故乡文教基金会董事长廖嘉展,是离城归乡的社造先驱。(于国华 提供)
特别企画 Feature 艺术(家),与它们的产地(四)

台湾风土正在转变,千禧青年离城归乡的生活选择

这几年,总有些我们认识的青年朋友,离开都会移居乡镇,可能创业、可能继承家业,展开新生活。离城归乡的青年,为乡镇带来重生的希望,也为都市人创造了乡村生活的美好想像。

日本在1990年代出现青年离城归乡现象,媒体创造了新名词,描述3种移居型态:从都市移往乡村的「I-TURN」、从乡村离家再返家的「U-TURN」,从乡村离家入城、再移居另一个乡村的「J-TURN」。2015年日本推动「地方创生」,以政策支持青年归乡,为人口减少、产业萧条、社会结构瓦解的乡村创造生机。

1990年代的青年离城归乡潮

台湾在2019年推出「地方创生」政策,同样支持青年返乡;但1990年代兴起的地方文史复兴运动、文建会推动的社区总体营造,曾经号召了一批青年离城归乡。

任职媒体的谢敏政,1994年带著太太离开台北、回到家乡嘉义县东石乡,成立「船仔头艺术村文教基金会」;1996年,「船仔头的呼唤」全国文艺季活动跃上媒体,成为社造的著名案例。云林人廖嘉展1993年离开台北、出任嘉义县新港乡的新港文教基金会执行长,后来出版《老镇新生—新港的故事》记录他在新港的工作。1996年廖嘉展和太太颜新珠再移居埔里,创办「新故乡文教基金会」,展开大埔里社区20多年的社造故事。

建筑师黄声远是另一种离城归乡的典型。1993年自美国深造归来,在宜兰创办田中央联合建筑师事务所,此后大部分建筑作品都在宜兰。他的夫人、文化部次长李静慧,喜欢居住宜兰的生活,30年前从台北移居宜兰、任职宜兰文化中心,成为国际童玩艺术节成功创办的主要执行者。

返乡青年钟雨恩和「富里983」青年共创「谷稻秋声」,带领游客深入美丽乡村。(于国华 提供)

千禧世代的工作与生活选择

1990年代参与社区营造的主力,还是社区中壮年。2000年以后,因为文化创意产业等政策推出,开始引导青年回乡创业。

何培钧被1栋山间老屋吸引而移居竹山,创办「天空的院子」民宿,成为竹山地方发展的转捩点。学电影创作的陈鹏文,2012年回到苗栗创办「老家艺文生活空间」,结合咖啡、展览和教育活动,吸引青年聚集、思考和投入地方发展。鹿港青年张敬业2010年集结鹿港青年组成「鹿港囝仔文化工作室」,创办鹿港今秋艺术节,在古镇拓展出多种创经营模式。

电影《海角七号》里的阿嘉,不爽都市生活而返回恒春生活。更多的真实情形是,青年为了照顾长辈或接手家族事业,放弃都市安稳生活回到乡里。创办「谷稻秋声」艺术节的钟雨恩,接手爸爸的有机米产销班回到富里乡,和当地青年组成「富里983」社群,推动社区艺术和文化发展。林廷瑀放弃设计师工作,2017年从台北回到鹿野乡,创立品牌「女儿不懂茶」卖父亲种的好茶;原本打算卖地退休的父亲,为了女儿继续种茶,并在农舍开辟品茶空间。林峻丞为了爷爷的肥皂工厂,放弃演艺工作返回三峡;成功转型肥皂工厂之后,他为当地青年和游客创办「甘乐文创」艺文空间,并且从照顾中辍生开始,发展出社区协力的学习和产业组织。

网路世代娴熟社群串联与平台工具,加上创新的金融机制例如群众募资,展现出积极的能动性。他们的就业和生活选择,稳定收入或繁华生活不再是唯一目标,往往因为情感和价值的召唤而离城归乡。中央政府青年署、水保局或地方政府例如屏东县、台东县、高雄市,近年推出支持青年回乡就业和创业的计划,顺势为青年返乡创造机会。

10多年前,陈人鼎听说家乡、台东县东河乡尚德村,将有一起大型开发案。他告诉村民不要卖地,留下土地、才能再创价值;后来土地保住了,如何创造价值?人鼎回乡和村民一起创业,历经失败最后种植香草成功,成立「小村远远」品牌,借由多项政府计划的支持,贫穷山谷正在转变成为美丽的香草盆地。

林廷瑀返回鹿野家乡创立茶品牌「女儿不懂茶」,重新学习茶知识。(林廷瑀 提供)

归乡安居如何可能?

离城归乡并不容易。首先,长辈抱持「待在乡下没有出息」的成见,即使渴望天伦,却反对子女从都市返乡。其次,很多青年回乡后,才意识到自己缺乏乡村生活能力,必须重新学习各种技能。第三,融入社区不易。许多青年菁英怀著奉献的热情返家,却无法得到长辈掌握的社会系统和资源支持,最后无功而返。第四,寂寞。乡村缺乏文化娱乐,没有相似背景的朋友,归乡青年必须独自面对单调生活。至于其他如购物、就医、子女就学等问题,各地困难程度不同,归乡者也各自有不同的适应。

离城归乡者的顺利移居条件,首先要有伴;家人、爱人或朋友的支持,都能够协助返乡者稳定融入生活。其次必须找到商业模式,不论接手家业或发展专长,都需要收入以维持生计。第三是跨世代和解,青年应该了解长辈对于社区生活的期待,以及社会系统中复杂的关系纠结;透过跨世代对话、包容合作建立人际关系,青银共创、携手打造地方愿景。

成长在网路世界的千禧世代,很容易连结同好、发起倡仪或运动;但他们同样追求个人价值与终身志业,渴望与人连结、建立社群关系。离城归乡潮流尚不足影响台湾城乡人口分布,但是,随著更多年轻人选择归乡安居,台湾乡村的社会结构与产业经济条件,将会产生明显的变化。

「甘乐文创」林峻丞(右)拜访各地产业达人。左为洲南盐场晒盐人蔡炅樵。(林峻丞 提供)
陈人鼎回乡创办「小村远远」,用香草再造家乡荣景。(于国华 提供)
本篇文章开放阅览时间为 2023/02/07 ~ 04/07
Autho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