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22届「花样」获全国第一名的卫理女中同学。(青少年表演艺术联盟 提供)
特别企画 Feature 给高中生的课外艺术练习

困惑与怀疑,不该是青春期的主旋律

花样、青艺盟与台湾青少年的戏剧教育

身处在身心变化急速、频率丰富振动阶段的台湾青少年,主体的需求(关于未来的徬徨、人际相处互动、外在条件比较、自我情绪梳理等)被忽略却是长久以来的现象。工商发展的现代社会,多数大人忙碌于工作,亲子之间有质感的沟通很多时候成了奢求,走进青少年心中的途径布满障碍与困难,网际网路科技化的当代,人和人之间的疏离感让我们活得愈来愈像一座孤岛。

相对于过去,青少年成长的环境已有180度的翻转,要求青少年努力读书、考试找个好工作,已经不能当作成长的单一途径或追寻目标。当每个人不再一模一样了,原本内化在心中的各种规矩可能已无法适用,我们又该如何引导孩子面对生命各种不同的大哉问?

现今的青春学子只要透过网路或手机就能探索许多未知的领域,「抖音一响,父母白养」这句玩笑话除了消遣与挖苦,也似乎成了预言般的隐忧。因为看见孩子们离不开手机,而开始担心他们过度沉迷、担心与现实生活失去连结甚至因此感到焦虑。如何让青少年不在茫茫网海中的花花世界里迷失方向,确实也成为现代文明的一道新题,等著我们来面对并化解。

其实换个角度思考这个问题,就如同这几年人类面对COVID-19一样,封控、清零并不是对应的方法,我们该如何和引导孩子在这个变化的时代里与网路科技共存,需要的是环境能给予理解、接纳与陪伴。面对病毒我们可以用疫苗来制造抗体来保护;建立青少年良善与正向的价值观,从教育开始、从艺术著手或许正是这个时代所需要的解方。

说到接触艺术,同温层之外的多数人仍会有忧虑,但我们可以静下来思考,担心孩子接触艺术会影响正规课业,或是害怕孩子们会把艺术当作生涯发展的选项。在国民教育里安排体育课的重点,是在建立运动的习惯与保持身体基础的健康动能,从不是为了要把孩子们当作职业运动员来栽培——若我们用看待体育课的相同角度来看待艺术课程或社团活动,会不会有更多不同的理解与可能?

艺术是成长的媒介,课本之外才是生命真正的考题

台湾的青少年戏剧活动蓬勃发展源于1998年文建会主办的「青少年戏剧推广计划」,推动者吴静吉博士认为当时成人剧场与儿童剧场的发展已非常稳健,但属于青少年的东西是相对弱势,因此吴博士提供了一个概念:「让青少年用自己的话来演自己的故事」。

直至2006年止,期间由纸风车剧团举办的「超级兰陵王—青少年创意短剧大赛」带来的影响可见一斑。除了是向青少年推广表演艺术的重要活动之外,日后更孕育出嘉义「阮剧团」这样一个重要的艺文团队。而2001年起由张皓期发起举办的「花样年华全国青少年戏剧节」,则是以高中戏剧社为主体,深耕大台北地区青少年戏剧社团的教育与推广。2006年起由青艺盟接续举办,以民间团体的身分串联各界资源,并将活动拓展为全国性的活动,至今已迈入第23届。

把世界地图摊开来看,许多国家在教育系统里已将艺术教育视为国民的基本教育,透过音乐、美术或是戏剧,作为启发青少年或儿童自我探索的重要媒介,引导孩子及早接触艺术,在建立形塑自我的关键时期,让艺术带来的美好能深植内心。其中,欧美国家的中小学教育系统更将戏剧教育的推行列为正式课程,为青少年阶段的孩子寻求有效的陪伴成长方式。

也因为戏剧是一门集众人之力造梦的艺术,在剧场工作中能拥有更多的机会与人相处、互动,在自己负责的部门岗位中发挥自己的所长,与他人合作学习体谅、包容与负责任——这更是在数位浪潮发展的时代里不可或缺的重要生命经验。以剧场作为与青少年接触的媒介可以做到能力的启发培养,透过角色扮演的过程,学习表达与换位思考的创造力。而剧场内多元分工的特性,亦能借由灯光、音效、服装化妆、舞台设计等专业知识,提供参与者探索兴趣的方向。戏剧的行政与行销工作更能与就业的能力结合,让担任这项工作职务的青少年有机会提早接触出社会的工作文化。

新锐艺评广告图片
四界看表演广告图片
欢迎加入 PAR付费会员 或 两厅院会员
阅读完整精彩内容!
欢迎加入付费会员阅读此篇内容
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
新锐艺评广告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