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蒂亚斯.皮斯(Marlena Waldthausen 摄 Berliner Festspiele 提供)
话题追踪 Follow-ups 2023柏林戏剧盛会

迈入60周年,戏剧盛会领导团队迎向新挑战

专访柏林艺术节总监马蒂亚斯.皮斯

今年不仅是柏林戏剧盛会(Berliner Theatertreffen,以下简称戏剧盛会)的60周年,也是新任团队——柏林艺术节(Berliner Festspiele)总监马蒂亚斯.皮斯(Matthias Pees)及其所任命之总监团队上任后的首次成果。新团队努力将戏剧盛会推向更年轻开放的可能性,就结果而言得到部分的实践,包含在演后座谈纳入青年记者加入讨论,在最后的陪审团讨论也邀请国际论坛(International Forum)(注1)的参与者共同对话,这不只是戏剧盛会的改变,也是新团队期盼做出的变革。皮斯在去年接任后面对德国媒体的提问,经常提到他对改变的期盼和计划(注2)。而舆论质疑的焦点主要落在戏剧盛会的定位、评审团的组成、及拓展与东欧剧场的连结。

戏剧盛会的定位

60年的历史对戏剧盛会而言似乎更像是个重担,由联邦政府在柏林围墙倒塌之后接管,因此受限于不少沿用至今的规则和官僚结构。但这并没有阻挡皮斯进行变革的决心,尽管上任之后面对各种挑战,皮斯在接受专访时回应,他认为艺术应该具有挑战性,「不只是为了维护一个体系或机构,而是呈现艺术作品,使艺术家的声音和视野可见于社会,这也是对官僚主义的挑战。」「戏剧盛会一直是一个大于10个重要作品的戏剧节,除了呈现作品之外,我们还有其他想要说的。」所幸执行团队也有许多成员愿意为革新付出,一方面需满足使用公共资金的责任意识和经济效率,一方面也必须将艺术创作推向大众,使其发挥创新的思维能力。皮斯提到:「这有时也是一个创造性的挑战,找到那些未知的方式,这些方式不一定符合规则。」这显现在戏剧盛会的各项活动中,包含策划「10个会面」来推动各项社会议题的讨论,并在演后座谈首次邀请青年记者一同主持,以及在最后评审团公开座谈会时首次邀请青年记者和参与国际论坛的青年艺术家共同讨论,透过不同世代、族群的对话,推动戏剧盛会朝更开放、年轻的方向迈进。

评审团的争议

另一个饱受争议的部分则是评审团的保留及成员的组成。舆论和部分剧场专业人士甚至参与国际论坛的艺术家,都对对于评审团由专业记者评论人组成提出质疑,并认为应该改由策展人来领导戏剧盛会。部分意见认为10大作品也应该纳入其他剧场工作者的意见。皮斯回应时分析策展人机制和戏剧盛会评审团机制的不同:「纯粹的记者评审团不会太考虑制作条件和制作过程,非常关注结果,当然,这基本上也是观众获得的体验……从观众的角度来看,评论家评审团的选择更具客观性,更接近观众自己。」「策展人,或者甚至一群策展人可能会更注重动机。他们可能会邀请一个节目,不是因为它完美,而是因为它有一个非常有趣的新想法。」而策展人也可能会比一群记者更加容忍新作品发展的过程。确实,今年由3位女性总监团队从各项补助计划底下挑选出来组合而成的节目规划,大多不如10大作品成熟,毁誉参半。皮斯同时也回应,仅管10大作品一直存在,但戏剧盛会一直是持续映照其核心精神,比如之前的TT论坛(TT Context)等,透过座谈会反映过去一年的剧场趋势等,都是由总监带领团队来规划的。所以某种程度来说,戏剧盛会也是为了要去讨论大于10大作品的议题而进行策划,比如今年的「责任会面」(Responsibility Treffen)。也许可以合理推断,尽管皮斯所带领的新团队力求革新,10大作品及评审团机制在官僚主义和观众诉求的综合考量下,一时仍难以撼动,某种程度也是目前戏剧盛会的卖点,但随著观众组成的改变和世代交替,戏剧盛会势必也将走向革新。

新锐艺评广告图片
广告图片
欢迎加入 PAR付费会员 或 两厅院会员
阅读完整精彩内容!
欢迎加入付费会员阅读此篇内容
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

评审团公开座谈现场

戏剧盛会反映「谁」的时代精神?

柏林戏剧盛会每年由评审团到德语区不同城市参访,从平均450个作品中挑选出最符合时代精神的作品。一直以来总是有争议产生,而最大问题在于这些作品是否真正具有代表性,或是只代表了白人中产阶级。不可讳言,戏剧盛会观众的普遍组成确实较为受限,受到票价限制、消费习惯等因素影响,剧场观众的确缺乏多元性。国际论坛的参与者代表奥蒂诺(Mercy Dorcas Otieno)在5月29日评审团公开座谈时不断提出质疑,并认为评审团的组成应该更加多元,不只是现存制度规定的专业记者及评论人,更应该广纳艺术家、文化工作者等。

然而作为一个反映时代的戏剧节,戏剧盛会在本质上确实要反映德语区的剧场面貌,呈现剧院为观众所策划并与之对话的作品。更多时候这些作品反映的是观众有所共鸣的精神,而不是剧场工作者的观点。概念和作品美学可能不是作品的首要考量,而是与观众反应放在同样位置去评量的标准,这是戏剧盛会与其他由策展人领导的艺术节最大不同之处,也是值得反思的一项传统。

或许青年剧场工作者所期盼的未来,与德语区主要剧场观众的组成之间还有很大的落差,未来如何透过戏剧盛会的改革来带动整个德语区剧场进行革新,并透过文化发展继续与广大的观众产生共鸣,反映时代的变动,也将是戏剧盛会未来重要的挑战。

Authors
作者
新锐艺评广告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