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TIFA 无独有偶工作室剧团《甜眼泪》
2025/4/11 ﹑12 19:30
2025/4/12 14:30
2025/4/13 18:30
台北 国家两厅院实验剧场
主持:白斐岚
与谈人:詹杰、陈昱俐
时间:2025/3/26 14:00-15:30
地点:镜周刊办公室
Q:杂志读者应对詹杰较为熟悉,是否可先请昱俐简短介绍自己,以及镜文学从出版进一步跨入影集开发的过程?
陈昱俐(后称陈):我原先念辅大英国语文学系,毕业后在航空公司做地勤,但做了4年觉得人生有更想做的事。本来是想要出国念剧场表演,想自己当导演,但没存够钱,阴错阳差跟著学弟考上北艺大电影所,就此开启我的编剧之路。自由接案编剧做了10多年后,也是误打误撞,为了帮去拍电影的朋友代班,就进了镜文学,到现在已经第6年了。
一开始镜文学主要还是以IP为出发点,找一些作家、小说家来出版他们作品,也希望可以挖掘更多新锐创作者,再进一步把这些故事发展成影视或是游戏漫画、甚至是舞台剧等。要到开始营运一两年后,公司决定自制影视,我于是从编剧统筹转变为作品开发,最后当上制作人,真正自己下来做一出戏。
我们前面几个作品像是《X!又是星期一》、《八尺门的辩护人》都有小说原作,最近刚上映的《死了一个娱乐女记者之后》也是,所以基本上都是有文本的。至于接下来镜文学要拍的《银行员之死》(现剧名改《野火》)以及现在詹杰参与一起开发的《她杀之罪》,都是根据真实事件改编,并没有透过小说文本,直接进行剧本创作。
Q:影集《她杀之罪》和詹杰即将与无独有偶工作室剧团共同推出的剧场作品《甜眼泪》,皆是以80年代「毒糖果」连续杀童事件为发想,请两位聊聊最初受到这则新闻所吸引,起心动念将其影视化、剧场化的原因?
詹杰(后称詹):昱俐最早和我联系大约是2020年,我记得很久了。那时候我们想做女性犯罪,于是开始搜集大量资料研究。至于《甜眼泪》这边,一开始是2023年我在两厅院秋天艺术节做的《罪.爱》(黄郁晴导演),当时也有用大数据搜集网友对各个新闻事件的反应等。那时候就发现某些关键词,会特别让不同年龄族群有特别的反应。举当初《罪.爱》发想的日月明功好了,日后若有人提到心灵团体或是邪教,发文常常都会连结到「日月明功」,也总是和「失职的母亲」或「女魔头」这类名词摆在一起。资策会当初就用那套大数据模型把这些字词摘出来。
同一时间我和昱俐也一直持续进行原先计划的女性犯罪研究,包含搜集资料或访谈等,比较完整的就是现在手边的陈高连叶「毒糖果」案件。
陈:詹杰也提供我们蛮多资料。原先我们是想把女性犯罪案件做成系列影集,同样先从日月明功开始,但在影集开发的过程中,吴洛缨老师类似题材的《我愿意》就已经出来了。于是我们又锁定台湾史上被判死刑的女性杀人犯,共有4人,陈高连叶是其中之一。在80年代台湾还没有「随机杀人」这个名词前,她就已经在做这样的事情。
詹:非仇怨杀人,陈高连叶和她杀的那些小孩之间没有直接仇怨关联。
陈:对,我们另外还发现她从被捕到案,再到死刑、枪决,不过就是两年时间,这也很特别。
詹:我们去了蛮多次现场,她以前住过的房舍还在,但已经有一部分崩毁,变废弃屋了。另外也有探勘她的生活动线,其实没有变化很多,学校就在她家转角100公尺不到,是所有小朋友上学都会经过的地方,再往前是庙宇。访问到的当地人,比如杂货店老板或是庙里的志工,一听到她名字都闻之色变,包括当初承办的两名员警,讲起来都还是他们人生中最重大的事件,因为这地方平常连偷窃都不会有。
但必须说我们采访到的内容,和事前做的网路功课有很大差别,比如她并不是如某些网路资料所说,没小孩才去杀别人小孩报复,她其实有孩子的;又或者当初《警光杂志》比较详细的报导,又和我们访问到的两名员警说法各自都有出入。
陈:我们所搜集到的各方资料,包括报章杂志、新闻报导或实地访谈,可能都各有一些断裂,于是重点其实是我们如何在创作过程中找到想要讲的东西,比如「她为何要杀人」的提问,再根据事件进行改编与组构。
詹:当时有好多说法,还曾经一度以为是地下水质有问题,或是什么风水冲煞、邪灵入侵之类的说法。
陈:特别因为死者是小孩,一般不会特别进行司法相验,解剖调查细节,所以一直到好几个小孩都被下毒手了,才渐渐发现这一连串不明死亡其实是人为的。
陈高连叶「毒糖果」案件
1986年,屏东枋寮发生学童连续死亡案件,先是全身痉挛,后休克致死。原因众说纷纭,从饮水、环境污染到瘟疫,传言甚嚣而上。后经调查,为当地妇人陈高连叶以毒鱼用的氰化物如糖果般赠与学童,9人食用后共有7人死亡。陈高连叶后被判处死刑,于1989年7月执行。詹杰以此事件为灵感发想,创作剧本《甜眼泪》,与国家两厅院2023-24驻馆艺术家无独有偶团队共同于2025 TIFA推出;此外,詹杰也加入镜文学团队,与陈昱俐等人共同改编此事件为影集《她杀之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