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履欢
特别企画 Feature 关于运动,我说的其实是……

竞技训练刻在身体里的事——专访陈履欢,跆拳道选手成为剧场导演之后

那是一次排练结束的午后,陈履欢一如往常骑著车,等著红灯跳转,此时出现一位步履蹒跚的老太太正要过马路。随著秒数逐渐归零,老妇急欲加速,双脚却跟不上心急的速度。陈履欢看在眼里,为她心急,也为了眼前的状态全神贯注。这不是一场比赛,而是真实人生中的一场日常竞赛。

寻常的长者过马路,竟能让面前的机车骑士看得全神贯注,同感过程的紧张。陈履欢归纳出三大原因——有限的时间,身体的限制,以及无法预期的结果。而这恰巧也是竞技运动吸引人观看的主要因素。从长年热门的棒球比赛,到近年勾起台湾民众热情的国际运动赛事,场上的魅力有如一股狂潮,吸住众人的目光。

从青少年时期的跆拳道选手,到如今身兼剧场导演与表演者,那个寻常的午后观察唤醒了陈履欢对融合己身竞技背景与表演创作有了新的想法,也进一步催生了2022年新点子实验场的作品《困兽》,将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对比竞技的比拼与争取,化为剧场中的表演概念。而她也一次次透过竞技创作,回望并重新梳理自己中途转弯的创作人生。

《困兽》(林育全 摄 陈履欢 提供)

竞技训练建立独有的创作性格

陈履欢小时候独钟跆拳道,从幼稚园一路练至国三,还曾打进全国赛第二名。尽管跆拳道的训练在升学之前中断,拳脚的身体记忆却始终留在她的血液里,在往后考进台大戏剧系、投身表演与剧场时,一再地在她的身体训练与创作环节浮出,左右她的体感与审美判断。而将运动融入如今擅长的表演艺术,则是她入行以来,始终放在心上的一件事。

「以前的我只要站上擂台,脑中想的就只有赢。」陈履欢寻思,运动竞赛之所以好看,不只是运动员本身所展现的身体表演样态,还有背负著强大取胜信念的「爆发力」,这是经过剧场排练或受过训练的表演者都未必能具备的特质。爆发力为赛事带来的不可预期性,将观众的眼光与心神完全凝结在舞台上,紧紧追随运动员的每一步,如此的「黏著度」也成为投身表演创作的她借镜的目标。

她寻思,「限制」是构成比赛的基本要素,不管是时间的限制、年龄的限制,或招式的限制,而运动员在限制中找到最能赢得比赛的节奏与策略,不只是让比赛好看的重要因素,也是最能类比表演创作的一件事。而不管是爆发力、节奏,到策略的拿捏,都影响著作为表演者的陈履欢,也形塑了成为剧场导演的她。

作为曾经的选手,陈履欢坦言自己对「时间」格外敏感,尤以读秒的体感特别精准,常常能在看戏时,几近精确地猜中时间过去多久。这让她在剧场创作时,格外重视戏的节奏,喜欢在重复的规律中置入出乎意料的亮点与变化,用预期之外的惊喜抓住观众注意,期望能打造最合适的看戏时间体感。

2021年于两厅院艺术基地计划发表《女仆斯柏特》。(陈履欢 提供)

一场搬进剧场的竞技创作实验

近年与剧场导演陈彦斌展开竞技创作的陈履欢,两人同是运动选手出身,同样对运动的表演性有著深刻的著迷,也一同针对这方向的「表演」进行各种身体力行的实验尝试。2019年两人突发奇想开启了一次充满实验性的创作酝酿,从极致的饮食控制开始,如实记录一个月饮控的身体变化;也透过完整模拟经典网球赛事,试图让观众在视觉上体感运动员的状态与爆发力。《报废的训练》藉著一次次对「失败」的深入探讨,由两位创作兼表演者出发,亲身挖掘那些散落在失败周围的微妙身体状态。虽是表演,却也是真实的运动身体实践,成为两人投入竞技创作的一次重要尝试。

谈及近代剧场作品,格外引起陈履欢注意的,还包括编舞家杨.马腾斯(Jan Martens)近年的一系列作品,以及去年访台的编舞家马可・达席尔瓦.费雷拉(Marco da Silva Ferreira)的《狂履》(CARCAÇA)。过去是游泳选手的马可,将葡萄牙传统舞的脚谱结合当代流行舞蹈,作品节奏强劲精准、在一段段规律之中不断地翻转再翻转,舞蹈的强度更是一层又一层地爆发,惊人的强度更不乏惊喜,令她印象深刻。

随著断断续续地开始、放下,复又回头尝试,陈履欢在循环往复的创作与表演中体认到,当年那段高强度的跆拳道训练,终究是刻进她的血液里了。尽管身体机能早已不若当年,但训练的思考、身体的惯性,以及宛如膝反射的节奏感知,早已住进她的体内,深刻影响这几年投入剧场、表演与创作的思考。而她关心的,始终是在日复一日的生活中,每个人与生命的竞赛;对她来说,那跟运动场上的赛事一样好看。

《肺——陈履欢创作计划》2024单人呈现(宋维瑄 摄 陈履欢 提供)
马可.达席尔瓦.费雷拉《狂履》(Jose-Caldeiranieuw 摄 国家两厅院 提供)
本篇文章开放阅览时间为 2025/03/26 ~ 2025/06/26
Authors
作者
数位全阅览广告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