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左起:刘培能、陈慧、邓振威
焦点专题 Focus 台湾,有了台北戏剧奖! 业界观点最速报

台北戏剧奖,他们怎么看?

刘培能、陈慧、邓振威

国立台湾戏曲学院剧场艺术学系副教授

刘培能:为观众营造看见更多剧场面向的风景

「台北戏剧奖」的成立开启了我们对台北剧场风景全新的想像⋯⋯

记得台湾技术剧场协会主办WSD 2017世界剧场设计展期间,主场关渡美术馆的大厅,每日我、王世信、简立人和纵横飞奔校园的林佳慧带领的工作团队暨国际志工,送往迎来全世界剧场从业者和喜爱剧埸的朋友们热切交流。台湾的剧场设计师也不遑多让,在专业组和新锐组共有31位37件作品入围,涵盖舞台、灯光、服装、空间、音乐、影像、表演设计等类别,为本届入围之冠。奖项共12金12银13铜,7月1日颁奖当天台湾最终囊括5金2银3铜,依然是世界冠军。那天许多剧场朋友觉得我们离全世界的剧场并不遥远!剧场的「看见台上」和「幕后工作者被看见」都很重要!我想「台北戏剧奖」可以为观众营造看见更多剧场面向的风景。

「台北戏剧奖」成立之初也许经费不足,排除传统戏曲(可以理解,因为有传艺金曲奖很多年了),排除儿童剧(我那从小就在剧场后台悠游打混的儿子愤愤不平地表示许多儿童剧确实比大人戏好看),特别是非公有房地之场馆╱户外空间╱非典型展演空间的排除!台北应该算是地表华人最多元、最具创意、最敢实验和艺术自由度最高的城市,垃圾车、菜市场、旅馆开房间都能展演,别忘了还有曾经废墟的华山金枝演社私闯米酒作业场演出《古国之神—祭特洛伊》,如此生猛出格充满创造力和想像力,岂能不好好呵护珍惜!最佳独立精神奖的设立(我犹豫再三「独立」的具体内涵),以及为何以音乐剧为名,却缺最佳音乐剧词曲创作(安德鲁.洛伊.韦伯会想对台北高歌〈The Music of the Night〉)。当然,新锐戏剧工作者特别列项的关注,经典剧目复排版本的厘定与出线可能,一档制作很少只有至多3种设计就能上台演出,以及别遗忘产业中逐渐带领风潮的制作人等等……诸多愿望清单也许来不及在第一届逐一实现。但是,总得有人起头吹哨带动氛围,然后剧场人才有机会开始更周全的擘画与想像。

「台北戏剧奖」构筑在一个产业量体微小、制作经费普遍不足、票房平均无法支撑制作的市场,正因各种困境挑战,剧场人被环境锻练成无所不能的百变钢铁人,辛勤丰富了展演的万千可能。我们当代戏剧从业人需要属于剧场人的年度嘉年华,也需要剧场人的交流平台,更需要剧场人的荣耀时刻。总想藉著「台北戏剧奖」有机会开展更多优质的交流契机:工作坊、讲座、座谈,关于当代台北戏剧的诸多衍生活动,甚至所有入围节目的大𣾀演。「济戏济人看」这句源自明华园已故老团长陈明吉先生的口头禅,其实也标示著「台北戏剧奖」的初衷与愿景。

繁花之后,不该是衰草连天;期许下一个更美丽的花季,是所有「台北戏剧奖」年度奖项对作品、对创作的人、对产业殷切的盼望。如同诗人罗智成在《泥炭纪》里的谓叹……

「当美丽与智慧联手,没有人可以抵御。」ㄌ说。

人们有记得在那古老的酒坊,一些闪动的目光。

「这是新文明初启的时刻,我们不要急。

在夜的尾声,我们妥善地准备自己,次第亮起眼睛,并且靠在一起……」

刘培能(陈又维 摄)
新锐艺评广告图片

剧场舞台设计

陈慧:不同规模的戏剧制作,要如何放在同一个天秤上评判?

今年文化局主办的台北戏剧奖欲效法美国东尼奖(Tony Award)与奥比奖(Obie Award)来活络剧场产业炼,正向地鼓励台湾幕前幕后的剧场人持续创作,提供了11个奖项;另一方面来看,也是透过获奖的剧场作品、导演、剧本、演员、设计让在学的戏剧系、表演科班同学对产业界各领域有更丰富的想像与依据。

对于评选方式,仍有不少值得讨论的地方,就剧场设计而言,就至少有舞台、灯光、服装、影像、声音设计等5个领域,一般理想情况是让每个领域的设计作品自己竞争,而非不同领域相互竞争,否则最后选择哪一领域作为该奖项获奖者势必有争议。再来,剧种的差异,必定影响评判的标准,剧场设计领域是否应效法国外区分为音乐剧与舞台剧两种?另外,音乐剧中最重要的编舞以及作曲配乐并未在这次的戏剧奖之中,不晓得有什么特别原因?

关于演出的规模与场地空间的大小,如何在资金资源大不同的制作中遴选出最佳剧场设计,也是我抱持的疑问。就一个每天泡在制作预算、画面与细节打转的舞台设计来说,音乐剧或是大型制作提供的预算与规模远高于中小型戏剧演出,能够让各设计发挥的空间也因预算而异,将不同规模的戏剧制作放在同一个天秤上评判,是否会造成争议,需要相当大的智慧。另外巡回和新制的演出,是否有规定报名过了就不可以再报呢?还是不会有限制呢?

关于看戏观察团的组成,第一:是否有足够的知识与专业能力来评断剧本、表演、音乐、舞台、服装、灯光、影像、声音等部门;第二,看戏观察员的数量是否足够?文化局提出报名者仅需提供4张演出票券给观察团成员,也就是说仅4位观察员决定一个演出的所有部门分数?还是主办方会另行购买票券补足观察员人力?第三,是否仿效东尼、奥比奖组成评审委员会,每年轮替?

相信以上提出的许多问题,主办方正绞尽脑汁思考处理中。以剧场从业人员的角度来看,第一届台北戏剧奖的诞生令人振奋,期许业界的大家一起守护。

广告图片
陈慧

剧场灯光设计

邓振威:成为台湾剧场的指标,建立更完整的台前幕后的组织奖项

今年初公布的台北戏剧奖似乎让台湾剧场圈燃起一股正能量,盼望了多年能让台湾剧场工作者在自己国家上台受表扬的一份荣誉,即将从2025年的台北开始。其实更让剧场人好奇的是,尤其是我身为一个幕后设计者,如何选出该年度「最」佳?以及一群幕后设计及技术合力完成的「剧场设计奖」该如何评选出?

在我的认知上,剧场是一个集合艺术,各部门用不同的方式传达故事,表演者用语言及肢体的同时,视觉设计包含了舞台、服装、灯光、影像等设计,以及听觉设计包含作曲、音效设计等部门也用各自的媒材传达故事,但值得一提的是,11个奖项中,男女主角奖项共分为音乐剧类以及戏剧类共4项,但未看见同样重要的「配角奖」项目,或是「视觉设计」和「听觉设计」除了多被视为辅助角色之外更集合成一个「剧场设计奖」,甚至特别分出的「音乐剧」类别也未看见「最佳作曲奖」,看似希望是以一个整体来评分,如果以美国东尼奖作为范本,分为「幕前」的演员奖项及「幕后」的各设计奖项,还有整体的演出奖项,相形之下第一届台北戏剧奖的奖项类别偏重在幕前居多,或许之后幕后奖项也可以纳入考虑。

在台湾戏剧教育日益普及下,剧场观众逐渐变多,经由看剧实际了解戏剧制作组成的人却依旧很少,期盼台北戏剧奖可以成为一个台湾剧场的指标,并建立更完整的台前幕后的组织奖项,甚至未来有机会加入更多地区的演出节目参加,让更多希望踏入戏剧表演的年轻人,能透过台北戏剧奖认识更多元的剧场环境。

邓振威
本篇文章开放阅览时间为 2024/07/01 ~ 2024/10/01
新锐艺评广告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