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左起:钟欣怡、李承叡
焦点专题 Focus 台湾,有了台北戏剧奖! 业界观点最速报

台北戏剧奖,他们怎么看?

钟欣怡、李承叡

不可无料剧场行政总监

钟欣怡:资本门槛对台北以外的创作者或创作团队加倍地巨大

台北戏剧奖开办!从筹备到公布办法,甚至还没有举办颁奖典礼,不仅已经受到表演艺术领域朋友们的关注,甚至也社会上的大众开始注意到这则文化消息,证明一个正式奖项为产业带来的影响力和扩散力,不容小觑。

不再长住台北,回到南方并和团队在不同城市一起耕耘创作,这几年让我吸取了丰富的养分,也开启了眼界。跳脱都会氛围和美学,所受到的冲击从生活到专业领域,并不是只有创作上的浪漫或血泪,而是更深刻地感受到文化的鲜明就在细微日常里,在数字里,在每一个幽默笑话的组成和回应里。也正是因为如此,兴奋地看完台北戏剧奖参赛办法后,想像著未来能否参与其中,脑海逐一浮现可能会遇到的状况,为此欢欣之余,还有那么一点点,一点点的寂寞。

就先从最易懂的规章内容来说吧。当「在台北市公有房地之剧场(含公营、公办民营、标租公有房地之剧场)演出且正式售票至少3场次以上」成为基本报名条件时,在演出制作规模上已经画分出了一个资本门槛,而这样的资本门槛对于基地在台北以外的创作者或者创作团队而言,无疑是更加倍地巨大。(我还记得2023年为了规划北上演出,因看到台北青年旅宿单人床位一个晚上七千多元的当下,难以置信于是狂捏自己大腿的那瞬间。对制作人来说,真是比看过的恐怖片都还要恐怖。)

而如大家所知,一部好作品的规划,制作和创作必须同时并进思考,换言之,角逐条件也无形地定下了一部作品的创作框架,在议题与形式百花齐放的艺术自由时代,当台北戏剧奖此刻作为台湾具有代表性的现代剧场大奖,然游戏规则制定已将场域空间限定且创作方式多少受之影响时,将如何突显台湾剧场的精采多样性和文化复杂性,如何彰显表扬不同脉络的美学,反映不同的社会价值,相信是未来值得观察的部分。

一直在想,从台北城市以外的观点,该如何下笔才能避免落入「不然你们也去办一个XX剧场奖呀!」这样的讨论。正是台北戏剧奖承载了剧场众多创作者和创作团队们的高度期待,借此鼓励、肯定在这个环境中辛勤努力的人,也让更多大众看见剧场艺术的魅力,所以更希望能透过想法一些些地梳理和讨论,找到不被排除在外,也能一起并肩同行的路径。

钟欣怡
新锐艺评广告图片

复象公场艺术总监

李承叡:评选机制要更公开,培养生态圈

台湾的表演艺术奖项虽然不多,但一些私人机构的奖项已经行之有年,并创造了属于自己的价值和影响力,如台新艺术奖、牯岭街小剧场年度奖项和广艺基金会的金创奖等。这些奖项主要从评论和制作的角度出发,以整体美学为评断基准。然而,美学评论往往无法涵盖更细致的设计和技术工程,导致编导以外的工作人员难以获得更多肯定。

台北戏剧奖此次设立了「最佳戏剧奖」、「最佳音乐剧奖」、「独立精神奖」以及个人奖项给予演员和剧场设计。虽然「剧场设计」今年未将不同设计独立评选,但已开启了台湾给予个人奖项的精神。

然而,这可能会引发一些问题:剧场设计的定义复杂,空间设计和舞台设计的差异何在?不同风格和需求的音乐设计如何评选?特殊技术如科技应用或戏偶设计等非主流元素如何一起比较?

未来,针对奖项内容的不同声音将逐渐出现,每次奖项公布后,可能会有人争论谁更应得该奖。每个奖项在评选机制上必然有其偏好,这将引发对其正当性和公平性的质疑。虽然某些条件能帮助判断作品的完成度,但决定性优劣并无客观的标准。上述表演奖项虽然不是每个人都信服,但随著时间推移,大众逐渐了解各奖项的性质和评选机制,形成了不同的奖项的特色和生态圈。

因此,我期望台北戏剧奖能够慢慢找到自己的路,在评选机制上更公开,让大众了解其评选调性,并培养属于自己的生态圈。观众可以借由不同的生态系统找到投其所好的作品,让剧场观众的选择更多元、更完整。

最后,我们必须承认,奖项并不能真正定义哪个作品是「最好」的作品。每位观众和评审都有其独特的品味和偏好,这种多样性正是艺术美学的魅力所在。因此,虽然奖项可以提供一个平台来认可和激励创作者,但不应视其为唯一评价标准。真正重要的是观众与作品之间的连结,以及作品本身所传递的情感和讯息。希望台北戏剧奖的举办,能够给予台湾剧场一个新的观点,让台湾的剧场艺术将更加繁荣,呈现出更丰富多元的面貌。

广告图片
李承叡
本篇文章开放阅览时间为 2024/07/01 ~ 2024/10/01
免费订阅电子报广告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