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无论国内、外,视觉和表演在艺术实践上已多有相互跨足与涉入。然而身为一名在台湾的艺文工作者,时常感到策展知识的建立与传递,视觉艺术圈比起表演艺术圈要活络得多。我并不认为两者在策展思维上有根本差异,但它们的物质基础、经济架构、劳力需求和机构体质,确实有所区别。犹记日前视觉背景友人对「现在人人都可以成为策展人」会心一笑,对比我初闻此说的疑惑不解,大概就是目前不同脉络下策展实践样态和养成的差距,最简要的例证。
台北表演艺术中心(后称北艺中心)和国家文化艺术基金会(后称国艺会)合作办理的Curatoké表演策展人学院(后称Curatoké),无论有意与否,势必都回应这样的情境。一方面,在策展样态及相关补助显著倾斜的现况下,Curatoké可视为国艺会开始投入更多资源到「表演」的策展培育计划(注1)。另一方面,此计划简章开宗明义点出,征选对象包括表演和视觉领域、有志投入表演策展的新锐策展人。8位来自台湾、香港、印尼、澳洲及爱沙尼亚的获选学员,也的确横跨艺术光谱上的不同位置。
这次Curatoké为期10天的课程,由台北艺术节及亚当计划策展人林人中邀请6位国际策展人共同规划(注2)。除了闭门课程,行程也包含观赏台北艺术节和台湾表演艺术橱窗的演出,参与亚当计划的讲座、艺术家阶段呈现与驻地研究分享,以及参访在地机构等。
我将从身为本次学员的角度,梳理这样的策展培育计划运用了哪些策略,撑开什么样的空间,以及可能为策展(培育)带来什么样的思考。在进入这些讨论前,我想简要梳理台湾的表演策展图像与现况,因为这也是后续讨论的基础。